來源:錢江晚報
2018-07-25 16:41:07
不妨給“個人募捐”留些余地
《北京市促進慈善事業(yè)若干規(guī)定》修改稿日前開始征集市民意見。其中,修改稿首次就“個人求助”制訂相關內容,市民個人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等平臺發(fā)布求助信息的,信息發(fā)布個人對求助信息的真實性負責。修改稿同時明確,平臺可有序引導個人與慈善組織合作,但是個人不得以個人求助的名義變相開展公開募捐。
這一次北京市修訂《北京市促進慈善事業(yè)若干規(guī)定》之所以引發(fā)廣泛關注,并非因為修訂太過頻密,而更多是因為其在涉及“個人求助”“個人募捐”的問題上,做出的一些禁止性規(guī)定,再度觸動了公眾敏感的神經(jīng)。人們看到,修改稿依然延續(xù)《慈善法》的立法精神,對“個人求助”開了口子,規(guī)定市民個人可以通過各種平臺發(fā)布求助信息,并厘清了求助人及平臺的責任,即個人對信息真實性負責,平臺要進行必要審核與風險提示。這一規(guī)定,與《慈善法》對個人求助的開放式規(guī)定一脈相承,均給個人求助留下了空間。至少就此而言,慈善并不禁止個人求助,體現(xiàn)了人性化的立法思維,值得充分肯定。
只是,稍有不同的是,修改稿也規(guī)定,“平臺可有序引導個人與慈善組織合作,個人不得以個人求助的名義變相開展公開募捐。”這也意味著,此前為個人求助開的“口子”,到了這里,仍將被引流到慈善組織,對于個人而言,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不得募捐。”
這樣的擔心并不是多余的。首先,明確平臺有責任引流個人與慈善組織合作,等于堵住了個人通過平臺求助的渠道。很簡單,沒有一個平臺敢“自行理解”政府規(guī)章的規(guī)定,盡管只是寫了一個“可”,到了實施層面,恐怕就會變成“必須”。這一規(guī)定,也必然會對已有的被準許“個人求助”的內容形成擠壓,并導致其名存實亡。
其次,個人不得以個人求助的名義“變相”開展公開募捐,這也會產(chǎn)生一個如何理解、如何解釋“變相”的問題。盡管這一條款的初衷,或許是為了堵住那種濫用愛心的做法,但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的應該是常態(tài)化的高頻率事件,而非小概率事件。當下社會,不排除會有一些詐捐行為,但客觀而言,相較于巨量的個人求助事件,詐捐還遠沒到成為一個普遍現(xiàn)象。如果因為封堵詐捐而堵死了民眾個體求助的道路,并不可取。
從概念看,“個人求助”與“個人募捐”的邊界是清晰的。個人求助意在“利己”,是以自己的名義向社會求助;個人募捐則是意在“利他”,是為救助他人而從事的慈善活動。但在現(xiàn)實中,確實存在一些模糊之處,比如朋友圈的轉發(fā)、眾籌等等,均因為參與主體眾多,而使得“利己”與“利他”的邊界變得模糊。而隨著捐助鏈條的延長線越來越長,“求助者”可能會發(fā)生變化。
在我們這個社會仍有部分貧弱者。既然政府的保障救助體系還不能完全把這部分貧弱者管起來,則社會民眾之間的相濡以沫,往往就成為希望所在。也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時,不妨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溫度,多一些余地。這是政策的善意所在,也是世道人心所向。
胡印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