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當代世界
2023-08-17 12:26:08
內容提要
自人類社會產生后,人類文明就沿著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發展,并出現文明多樣性和差異性。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推進,以資本為中心、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傳統現代文明席卷全球,極大提升了社會生產力,并將全人類聯系起來。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這一文明形態缺點越發凸顯,必將被以人民為中心、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特征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超越。中國式現代化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破解了人類現代文明構建過程中的重大難題。以“四個共同倡導”為核心內容的全球文明倡議,勾勒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全球文明發展的新圖景。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 人類文明新形態 全球文明倡議 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 系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原載于《當代世界》2023年第8期,注釋略
【本文配音由電腦自動合成,僅做輔助閱讀使用】
2023年3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以及“如何實現現代化”作出重要闡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勾勒出未來人類社會現代化前景和文明發展方向,明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正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開創美好未來的根本要求,創造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所倡導并積極踐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是根據自身發展邏輯所形成的文明成果和解決方案,而且是符合人類發展規律并對世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文明樣本和實踐路徑。
人類文明演進與社會發展
人類社會產生后,生產和交往的實踐推動了人類理性的發展,進而推動生產和交往的能力及形態進一步提升完善。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理性產物的總和可以稱之為文明。作為以公共權力為核心的共同體,國家的產生意味著人類可以在更大規模和更大程度上進行管理,使文明要素得到更好整合,從而推動文明發展從具體要素生成向整體形態發展躍升。隨著文明形態的演進,其內部不斷分化和發展出包含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等模塊的內容結構及以國家和社會為主的主體結構。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生產力起決定性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正是在這一邏輯下,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不斷獲得進步和發展。隨著階級的產生,人類社會逐步從原始社會階段進入階級社會階段。人類文明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展開,并呈現出相應特征。
《中國古代傳統技術展覽》在加拿大展出(1982年7月20日發)。(新華社圖片)
從時間維度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依次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并朝著社會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發展。與此同時,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后,人類文明形態也先后經歷了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兩個不同階段,并將朝著更高文明形態方向發展。從空間維度來看,在古代文明階段,生產力較為落后,人類無法大范圍或者全球性地快速交流,因此世界范圍內的各大古文明多呈現出區域化且相對獨立發展的特征。進入現代之后,文明交流開始出現全球性快速演進。盡管如此,古代時期所形成的文明基礎特征作為文明基因,對各文明后來的發展依舊具有重大影響。
在上述邏輯的共同作用下,人類文明發展呈現出以下兩個特征:一是不同文明各具特色,世界范圍內文明發展是多樣的;二是基于發展條件的差異,不同文明的發展階段存在差異。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文明倡議中,特別強調我們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人類社會發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客觀存在的不同自然條件以及歷史、社會等因素,使不同地區文明的發展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地區文明發展較快,有些地區文明發展較慢。在古代,由于交流不便,這種文明發展特征更多體現為區域間相對隔離條件下的靜態差異。進入現代社會后,由于生產力發展和交通等手段創新,這種差異就成為一種文明發展的勢差,為先進文明不斷對相對落后地區產生影響創造了條件,客觀上成為全球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以工業生產為生產力基礎的現代文明最早在西歐出現。與此同時,資本逐漸成為生產關系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在資本力量的推動下,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先發的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工業化之后所形成的機器生產比較優勢,使自己生產的商品在成本和價格上低于其他地區,從而能夠快速打開全球市場,形成超額利潤。現代文明正是在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共同推動下誕生的,并為獲得超額利潤而向全球傳播,使現代化浪潮與全球化浪潮同頻共振。
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
從一定意義上說,以資本為中心、以工業化為基礎形成的現代文明形態,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確使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獲得極大提高,同時也將全人類都帶入現代文明發展進程中,并第一次將人類相互聯系起來。然而,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動現代文明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人類聯系圈,并不是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反而充滿不平等與奴役,這種情況不僅體現在某個國家的內部,而且體現在國與國之間。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明傳承和發展道路,并未得到公平而充分的尊重,那些現代化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被要求按照發達國家的需要進行改造。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樣,“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數字技術革命的到來以及全球化進程的深化,特別是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論是文明發展的需要,還是當前人類自身面臨的挑戰,都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時代課題。以資本為中心、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傳統現代文明,不論是在生產力方面,還是在生產關系方面,都已經到了需要揚棄和超越的時候。
這是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開展艙外操作的畫面(2023年7月20日攝)。(新華社圖片)
全球化時代,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從文明發展的邏輯和人類生存的現實出發,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成為解決人類現實難題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答案。只有如此,世界不同文明才能得到普遍尊重,而不會再出現恃強凌弱;只有如此,世界各國才能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而不會將自己的發展建立在別國或人類整體利益受損的基礎上;只有如此,世界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多元一體,而不會陷入零和博弈。
中國式現代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為較早進入文明階段且自身文明發展進程從未中斷過的唯一文明體,中華民族在古代創造了輝煌成就,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鴉片戰爭之后,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之下,傳統中華文明遭受巨大影響,國力也走向衰落。經過無數仁人志士的探索,中國人民意識到,只有推動文明轉型并構建現代文明,才能使中華民族得以復興。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邁上了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道路。
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推翻了“三座大山”,為開啟現代化建設掃清障礙、打下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選擇以社會主義方式來推進現代化建設,并通過計劃經濟體制完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階段任務。1978年,為了獲得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中共中央作出改革開放的決定。在充分總結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問題進行回答,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邁上了持續穩定的發展進程。
2023年7月22日,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大運村村長鮮榮生(右三)與國際大體聯秘書長、首席執行官艾瑞克·森超(左三)展示交換的禮物。(新華社圖片)
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政治與制度環境不斷優化。黨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決策,隨后的一系列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為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黨的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提供了相匹配的秩序保證。黨的十六大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標志著黨的建設創新和發展進入新階段。黨的十七大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全面部署,客觀上回應了在市場經濟和當時蓬勃發展的網絡社會共同推動下社會主體性發展的需要,顯著促進了現代社會在中國的發展。
這就意味著,在黨的十八大之前,中國已經完成了現代文明具體要素生成的任務,但同時存在各要素功能發育不足以及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系不足的現象,也就是說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已經完成了具體要素生成的階段,需要跨入整體形態發展的新階段。為此,黨的十八大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六中全會分別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定,從制度和組織兩個維度將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予以定型,有力保證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協調推進。
黨的十九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行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戰略判斷。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莊嚴宣告我們已經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還強調我們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二十大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深刻闡釋,指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并宣布從現在開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文明轉型并構建了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文明基礎,而且也破解了構建人類現代文明所面臨的若干難題。一是做到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了對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道路的超越。通過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一大奇跡,并正在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以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方向邁進。二是做到了堅持獨立自主和趕超時代有機結合,克服了許多后發國家因現代化而喪失自主性的困境。三是做到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出了以往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現代化發展困境。四是做到了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摒棄了實現現代化必定要發動戰爭、對外掠奪的罪惡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曲折起伏,各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程充滿艱辛。當今世界,多重挑戰和危機交織疊加,世界經濟復蘇艱難,發展鴻溝不斷拉大,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冷戰思維陰魂不散,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又一次來到歷史的十字路口。兩極分化還是共同富裕?物質至上還是物質精神協調發展?竭澤而漁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零和博弈還是合作共贏?照抄照搬別國模式還是立足自身國情自主發展?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這一系列的現代化之問,既是對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前景的追問,也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追問。
如果說上述追問中的“兩極分化”“物質至上”“竭澤而漁”“零和博弈”以及“照抄照搬別國模式”等內容更多是對傳統現代化和現代文明形態不足方面的描述,那么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關于現代化之問所作的回答,則是對人類社會現代化和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重要闡釋:“我們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我們要秉持獨立自主原則,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我們要樹立守正創新意識,保持現代化進程的持續性”;“我們要弘揚立己達人精神,增強現代化成果的普惠性”;“我們要保持奮發有為姿態,確保現代化領導的堅定性”。
這些原則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在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過程中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對中國具有特殊意義,而且對全球文明發展具有普遍性貢獻。
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以“四個共同倡導”為核心內容的全球文明倡議勾勒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全球文明發展的圖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共產黨愿繼續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一道,開展治黨治國經驗交流,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結語
人類文明發展到現代,以資本為中心、以工業化為手段所形成的現代文明的確極大提升了生產力,而且把全人類聯系起來,但其存在明顯的缺點和不足。以人民為中心、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特征的人類新型現代文明日益成為文明發展的新方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破解了現代文明構建過程中的難題,而且為人類文明向前發展提供了實踐例證和中國方案。當前,人類已經進入數字時代,數字技術將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會更加緊密地將人類聯系在一起。面對數字技術發展可能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挑戰,構建以全世界人民為中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顯得更加緊迫。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