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3-08-19 22:14:08
原標題:一帶一路全球行丨探尋千年歷史文脈 絲路盛景猶在眼前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一帶一路全球行丨探尋千年歷史文脈 絲路盛景猶在眼前
來源:新華社
古絲綢之路橫貫全境,甘肅是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門戶。從天水到蘭州,從武威到張掖,再從玉門到敦煌,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報道團在這里停留了8天,尋找古代東西方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敦煌”“莫高窟”,兩個關鍵詞便將你我從現實拉進千年歷史文脈中,直觀感受古絲綢之路的發展和東西方文明的交融。
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莫高窟記錄下歷史的變遷、藝術的演進,流傳下包羅萬象的史料。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奉命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被“鑿空”。在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側,繪制于唐代的“張騫出使西域圖”由4組畫面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個畫面有清晰的榜題。這幅圖畫面生動,故事情節完整,用演繹的佛教故事,講述張騫開拓大道、促進東西方文明交融的不朽傳奇,堪稱敦煌壁畫之精品。
在敦煌,懸泉置遺址同樣備受世人矚目。懸泉置是漢代長安至敦煌目前唯一可考的驛站,懸泉置遺址出土懸泉漢簡共3.5萬余枚,其中有字簡2.3萬余枚,詳細記錄了漢代驛置建筑規劃、結構及郵驛制度。
這件出土于敦煌懸泉置遺址的簡牘——《康居王使者冊》,全稱《永光五年康居王使者自言獻駝直不如實冊》,現藏于甘肅簡牘博物館。7枚木簡編連成冊,293字記錄了公元前39年,來自中亞的康居王使者等一行人向西漢朝廷獻貢駱駝時遭遇不公,朝廷受理糾紛、解決問題的經過。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稱,此件文物不僅為研究漢朝與康居友好往來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更是見證絲綢之路繁盛通達的重要實物。
男子持杖倚獸、12個人物頭像活靈活現、葡萄卷草紋相互勾連,這件出土于甘肅靖遠的鎏金銀盤,是典型的東羅馬風格器物,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有學者認為,銀盤中心浮雕男子是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奧尼索斯,而銀盤內壁主體圖案,正是通常用來表現酒神的葡萄紋。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班睿介紹,該器物屬東羅馬帝國產品,經絲綢之路長途販運至中國,是中西文化貿易交流的重要實物見證。
古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璀璨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珍品。透過這些絲路奇珍和文化遺產,“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古絲路盛景仿佛就在你我眼前。
策劃:齊慧杰
監制:胡國香
終審:何莉 張越
記者:何問 陳倩
設計:聶毅
編輯:譚慧婷 馮筱晴 牧小湘 邱星翔
圖片素材:敦煌研究院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簡牘博物館
學術指導:敦煌研究院副院長 張小剛
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 班睿
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 朱建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