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网红女主播精品视频-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全部

從瀕危到“重生”——閩江河口濕地20年“蝶變”觀察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作者:

2023-08-21 20:44:08

原標題:從瀕危到“重生”——閩江河口濕地20年“蝶變”觀察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從瀕危到“重生”——閩江河口濕地20年“蝶變”觀察

來源:新華社

4月至9月,被譽為“神話之鳥”的中華鳳頭燕鷗如期造訪閩江河口濕地,這種較為罕見的瀕危鳥類,曾長期消失在人類視線中。近年來,它們每年都會到閩江河口濕地“報到”,引來眾多觀鳥愛好者。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的重要驛站,閩江河口濕地是我國單位面積水鳥種類和數量分布最多的區域之一,吸引了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棲息覓食。

但在21年前,閩江河口濕地受人類活動和生產影響,生態一度瀕危。2002年4月,看到專家呼吁搶救性保護閩江河口濕地資源的材料,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明確表示“必須重視對濕地的保護”,自此開啟了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衛戰”。

21年久久為功,閩江河口濕地從瀕危到“重生”。近年來,閩江河口濕地先后榮膺“中國中華鳳頭燕鷗之鄉”“中國十大魅力濕地”等稱號,入選2020年國家重要濕地名錄,今年2月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如今,越來越多人參與到閩江河口濕地保護中來,譜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篇章。

珍稀鳥類“漂洋過海”來棲息

時值繁育季節,10多只中華鳳頭燕鷗在閩江河口濕地的灘涂上踱步、嬉戲。雄鳥豎起黑色的冠羽“示愛”,或是叼著魚給雌鳥“送禮物”,每一個動作都被遠處的攝影師精心捕捉。

湛藍的天空下,水澤茫茫,蓬勃的生命力在閩江河口濕地蔓延。穿過清晨的漫天霞光,和著余暉中的漁舟晚歌,百鳥翔集,擇枝而棲。

一群鳥在閩江河口濕地海面上翱翔(2022年9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追鳥”20多年,福州資深鳥類攝影愛好者王乃珠見證了閩江河口濕地的“蛻變”。“每天濕地的鳥類都在變化,近年來數量和種類越來越豐富,有的從‘過客’變成了‘長住客’。”王乃珠翻閱相冊里千姿百態、五彩斑斕的鳥兒,如數家珍。

不少珍稀鳥類“漂洋過海”來到這里棲息。寒來暑往,在濕地工作人員的觀鳥筆記里,記錄下各種鳥類與濕地的故事:

一群鳥飛越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沙灘(2022年1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從2021年10月31日到2022年3月7日,來自北極冰原的小天鵝在閩江河口濕地度過了128天,最高數量達到654只;2022年9月,兩只來自西伯利亞苔原的珍稀瀕危鳥類勺嘴鷸早早到來;冬季,珍稀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最多可一次性觀測到近200只……

一群黑臉琵鷺在閩江河口濕地海灘上覓食(2023年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據監測,這里共有鳥類313種,常年在此遷徙停歇的水鳥超5萬只,濕地現有的8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80%以上為鳥類。”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鄭航告訴記者。

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鄭航(右一)和同事在閩江河口濕地核心區域觀鳥屋里,用望遠鏡和相機觀測記錄停留在濕地里的候鳥種類(2022年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面積2381.85公頃的閩江河口濕地,何以吸引如此多珍稀鳥類流連駐足?

閩江河口濕地鳥類調查專家鄭懷舟說,在全球9條候鳥遷飛通道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擁有的候鳥種類和數量最多,閩江河口濕地恰好就在這條通道上。由閩江串起的海、陸生態過程,造就了一系列獨特的濕地和近海類型棲息地,被認為是北半球同緯度近海海洋物種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

一群小天鵝在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面上覓食(2023年1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瀕危中搶救下來的“珍寶”

今年2月,福建閩江河口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好消息傳來,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劍秋既激動又欣慰。

回憶起21年前的一幕,他仍然心潮澎湃。

由于長期填海造地、圍墾養殖,甚至違規排污,閩江河口濕地生態遭受嚴重破壞,處于瀕危狀態。多次調研后,劉劍秋心急如焚:“濕地面積減少,南來北往的鳥類數量也大大減少,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中鱔魚灘等部分濕地被規劃用來修路和開發樓盤,鳥類將失去棲息地。”他和多位生態環境學專家四處奔走呼吁。

這是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鱔魚灘一角(2022年11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2002年4月,一份專家呼吁搶救性保護閩江河口濕地資源的材料,呈送到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的案頭。他作出批示:“濕地保護是生態保護的一個重要內容,我省要建設生態省,必須重視對濕地的保護。”

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衛戰”自此打響:

2003年,閩江河口濕地縣級自然保護區設立;2007年,該濕地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5年,獲批建設國家濕地公園……

在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衛星遙感照片,多年來閩江河口濕地“人退地進”清晰可見:本世紀初,遍布養殖場和魚塘的畫面呈現大片的黑色,如今綠色連片成面,與藍色海洋形成美麗畫卷。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2009年4月份的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衛星圖;右圖為2020年6月份的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衛星圖。新華社發(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供圖)

“21年來,閩江河口濕地及周邊區域共清退養殖面積3197畝,最大程度保護了濕地生態。”福州市林業局局長蘭超說。

近年來,中央和省市區各級共投入資金3200萬元,用于治理閩江河口濕地的外來物種互花米草。除治后的濕地中,恢復種植紅樹林、短葉茳芏、蘆葦等鄉土植被2600多畝。2020年,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修復經驗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

這是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樹林(2023年1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福州市市長吳賢德告訴記者,21年來,福州市委市政府持續推進閩江河口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目前正全力推進閩江河口濕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打造中國濕地保護樣板。

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濕地保護中來

傍晚時分,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內,夕陽給水面鍍上一層金黃,望著遠處覓食的蒼鷺,管護員林發金心里滿是愜意。

每天,林發金會騎上電動車巡邏20多公里,主要任務是防止捕鳥和破壞灘涂等行為。

在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員林發金(右)和同事一起巡邏觀測保護區鳥類狀況(2022年1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以前勸說不要捕鳥沒什么人理會,現在大家保護意識增強了,說話也管用了。”林發金說。

10多年前,林發金還是濕地保護區附近最大的養殖戶之一,承包了200多畝池塘養蝦。彼時,毗鄰閩江入海口的漁村,村民世代以趕海與灘涂養殖為生,而由此造成的水質污染也讓水鳥難覓棲息之所。

2017年,在當地政府推動下,一場“退養還濕”行動正式開始。林發金成為村里第一個簽署退養協議的養殖戶,退養后他沒有離開濕地,成了一名管護員。

守護濕地,成為當地人的共識,也帶來新的生計。幾年前,45歲的養殖戶林寶淦退掉魚塘,來到濕地工作,現在依靠巡邏和撿海漂垃圾兩份工作,他每年能拿到6萬元左右的收入,每天與鷗鷺為伍,心情格外舒暢。

“我們以前搞養殖,每天都要提防鳥來偷吃魚蝦,現在是盼著鳥來。”林寶淦舉起望遠鏡,仔細尋找著白鷺的蹤影。

位于閩江河口濕地的濕地博物館全景(2022年8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林寶淦說,每年暑假,他還會帶著孩子到濕地博物館當志愿者。雖然只是簡單的引導工作,但孩子卻格外興奮。每當學校組織參觀濕地博物館,他總是很驕傲地說:“濕地博物館就在我家門口!”

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利用,給當地群眾帶來巡邏、管護、保潔等崗位110余個。濕地回歸,也讓“家門口的寶藏”被更多人看見、共享。

在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兩名觀鳥愛好者架起相機拍攝中華鳳頭燕鷗(2023年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木棧道、觀鳥棚、博物館……保護區外圍的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既為保護區提供緩沖帶,也成為生態旅游“網紅打卡點”。鄉村旅游、觀光農業等新業態日漸紅火。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年接待游客量可達50萬人次,每年吸納志愿者3000人以上。

在諸多濕地守護者之中,還有一支特殊的隊伍——福建省觀鳥協會。這是一個由鳥類、昆蟲等自然愛好者組成的民間公益組織。去年,協會與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簽訂為期10年的合作協議,將廣泛組織中小學生前來參加研學活動。

“我們在濕地尋找風景,也守護著美景,并將一代代傳承。”福建省觀鳥協會常務副會長楊金說。

被譽為“神話之鳥”的中華鳳頭燕鷗掠過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沙灘(2023年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2022年8月16日,以生物多樣性作為突出價值,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申報的“福建閩江河口濕地:海、陸生物地理區劃過渡帶”,成功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蘆葦搖蕩綠水悠,留鳥候鳥滿洲頭。“閩江河口濕地‘蝶變’,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福州將持續做好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利用工作,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說。

文字記者:鄭良、鄧倩倩、吳劍鋒、魏培全

視頻記者:吳劍鋒、魏培全

海報設計:姜子涵

編輯:周文林、劉蓮芬、程昊、鄔金夫

統籌:方思賢、周詠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安徽局部或現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安徽局部或現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中新網合肥8月21日電安徽省氣象臺21日16時發布強對流黃色預警,預計該省部分地區24小時內將出現40~60毫米/小時的短時強降水,8~9級雷暴大風...[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柴達木盆地可魯克湖-托素湖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成效

柴達木盆地可魯克湖-托素湖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成效

中新網西寧8月21日電記者21日從青海省海西州委宣傳部獲悉,柴達木盆地可魯克湖-托素湖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成效。據介紹,海西州準確把握陸...[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聚焦科技引領治沙 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8月25日至27日舉辦

聚焦科技引領治沙 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8月25日至27日舉辦

中新網北京8月21日電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主辦方8月21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本屆論壇即將于8月25日至27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老工業基地吉林展示“創造力”:集中發布高科技成果和產品

老工業基地吉林展示“創造力”:集中發布高科技成果和產品

中新網長春8月21日電第十四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高科技成果和產品發布會21日在長春舉辦,吉林省相關企業和單位發布了15項高科技成果和產品...[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2023年張家界黃石寨扁帶賽開賽 中外選手峰林競技

2023年張家界黃石寨扁帶賽開賽 中外選手峰林競技

8月21日,2023年張家界黃石寨扁帶賽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開賽。吳勇兵攝中新網張家界8月21日電8月21日,為期兩天的2023年張家界黃石寨扁帶...[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珠江委加快推進北部灣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珠江委加快推進北部灣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中新網廣州8月21日電據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21日消息,為保障區域地下水安全,該委加快推進北部灣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現已提前完成“...[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大學生回鄉“放羊”28載 新鄉賢扎根農村走出共富路

大學生回鄉“放羊”28載 新鄉賢扎根農村走出共富路

中新網杭州8月21日電清晨7點多,在浙江杭州建德市梅城鎮洋程村,新鄉賢李國祥像往常一樣,哼著小曲兒,走進了大山深處的農場……從大學畢業...[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四川瀘州:鉆石婚夫婦“打卡”婚姻登記處 “扯證”儀式感爆棚

四川瀘州:鉆石婚夫婦“打卡”婚姻登記處 “扯證”儀式感爆棚

婚姻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但包容、理解和體貼是愛情長久的基礎。不知不覺我們結婚已經六十年了,借此機會,我要向老伴表白,謝謝你陪...[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上海金融法院:五年來共審結金融案件39594件 總標的額超萬億元

上海金融法院:五年來共審結金融案件39594件 總標的額超萬億元

中新網上海8月21日電中國首家金融專門法院——上海金融法院21日發布建院“五年報” 上海金融法院建院五年來共審結金融案件39594件,總標的...[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杭州:無人配送車上路 實現無人車商業運營零的突破

杭州:無人配送車上路 實現無人車商業運營零的突破

中新網杭州8月21日電8月21日,記者從杭州市錢塘區委宣傳部了解到,日前當地部分街道已運行無人駕駛物流配送車,標志著無人車商業運營在杭州...[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開啟全國巡演大幕

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開啟全國巡演大幕

中新網北京8月21日電作為第十二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的閉幕壓軸劇目,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20日晚登上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為中國兒...[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一帶一路·零距離|一座連接渤海和紅海的產能示范園

一帶一路·零距離|一座連接渤海和紅海的產能示范園

新華社天津/開羅8月21日電題 一座連接渤海和紅海的產能示范園“從渤海灣畔到紅海之濱,我們以青春丈量一萬五千里的事業長征……”寫在中非...[詳細]
新華社客戶端 2023-08-21
餐飲就業報告:服務員、中餐廚師求職意愿高

餐飲就業報告:服務員、中餐廚師求職意愿高

中新網8月21日電題 餐飲就業報告 服務員、中餐廚師求職意愿高中新財經記者龐無忌58同城21日發布的一份餐飲求職者就業報告顯示,服務員、后...[詳細]
中國新聞網客戶端 2023-08-21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