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7-12 16:08:07
齊魯網訊 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組織團員李林、阮若珊在此創作了享譽國內外的《沂蒙山小調》。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弘揚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依托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以恢復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在此生活時期的村落場景為核心,將上白石屋村建成一個活態博物館,每個院落就是一個展館,具有文化展示和體驗功能。主要建設抗大一分校文工團舊址、沂蒙精神館、沂蒙歷史館、沂蒙風俗館、沂蒙物產館、沂蒙聲音館、沂蒙味道館和沂蒙人家等。并依托村西的打谷場,打造一臺原生態的演藝,聘請當地村民,演唱各種版本的沂蒙山小調。
其中抗大一分校文工團駐地舊址,著名的《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同時也有《大眾日報》戰時印刷所舊址。具體展示了抗大一分校的來歷和一些抗戰時期的活動,還通過影片展示了我們黨和軍隊的歷史上,抗大所寫下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光輝篇章。
“沂蒙人家”展廳以19世紀40年代為背景,真實還原了《沂蒙山小調》誕生時的那個青山綠水間的沂蒙人家。“沂蒙歷史“展廳延續并升華了沂蒙歷史的內容,分為“孝悌文化感天動地”、“東夷文化源遠流長”、“古圣先賢光耀千秋”、“漢竹簡畫像石聞名遐邇”、“名門望族光耀千秋”、“大義文化氣薄云天”六大主題。“大義臨沂”是臨沂最為耀眼的城市品牌之一, 因此就有了“大義文化氣薄云天”的大義展館。
沂蒙風俗館帶游客穿越回舊時的沂蒙山區,了解沂蒙的各種風俗,體驗一把老沂蒙人的生活。從沂蒙山人逢年過節的習俗到六月六傳統的天貺(kuàng)節都展示的惟妙惟肖。
婚俗館則介紹了沂蒙人的婚嫁和生育習俗,從“說媒和相親”至“發嫁拜堂”。而布藝展館則展示了沂蒙民間的布藝,沂蒙布藝是中國傳統布藝的繼承和發展,它是一種群體性的民間藝術種類,是勞動人民創造的自生自發、土生土長的民俗工藝,它滲透到蒙山人生活的各個領域,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風俗信仰、禮儀禁忌之中,因此其價值是多元的。
了解了歷史上的沂蒙,才更能體會現在的沂蒙好風光,走近這個好山好水好地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