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1-24 15:10:01
1月15日,陜西子洲縣馬塔留守兒童學校校長馬維帥,拉著自家小米到縣城賣。吸引了眾多路人購買。
萬萬沒想到,去縣城賣了一次小米,竟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
一周前,陜西子洲縣祥和農貿市場外,馬維帥將自家小米擺在車斗里,取名“自強”,5塊一斤。這自強,說的是小米,也在說自己。
馬維帥是當地馬塔留守兒童學校校長,自費辦學28年,讓近千名留守的孩子有書可念。
春節前,阿里巴巴把他的小米放到網上,賣出去的錢能擴建兩間校舍,“高興,但得讓孩子們知道,除了感恩,也得學會自力更生。”他解釋著自強的含義。
照片被路人拍下傳到網上,引來數百萬網友關注,有人把老馬自費辦學的經歷挖出來,說他“教書育人,善莫大焉”,也有人說,賣米能引來如此關注,離不開他頭上“馬云鄉村教師獎”的光環。
“我沒文化,吃了不少虧,不能讓村里的孩子再沒文化。”66歲的馬維帥攥著小米的手滿是褶皺、凍得發紅,身后幾孔窯洞和陜北高坡上的黃土還是舊模樣,只是窯洞里最初當做課桌的棺材板和門板,已經換了新。
一張棺材板做的課桌
辦學28年來,馬維帥種了一茬又一茬小米,也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孩子,小米和孩子是他一生的驕傲。
直到現在,馬維帥一天勞作完,也會直直腰,去沒人的教室里坐會兒。
“現在的課桌多好啊,28年前,你都想不到用什么當課桌。”
28年前,陜西省子洲縣周鹼鎮還沒有馬塔留守兒童學校,村里唯一的公辦學校倒閉了。50多天沒開課,荒廢到什么程度,有村民回憶:(學校里)什么都沒了,只剩一口銹跡斑斑的鐵鍋,里面居然有大便。
馬維帥回想那時,心里堵得慌。他和幾個人合計著,不能讓孩子沒書讀。
他把自家的5孔窯洞騰出來當教室,把石頭和磚塊壘起來當板凳,沒有課桌,他就到處卸門板,還是不夠,他吭哧吭哧地把山上被人遺忘的棺材板扛回來。
沒告訴孩子們課桌是棺材板,看著他們在上面讀書、寫字,他笑了,又哭了。
為請到好老師,節儉的馬維帥從來不惜開出高工資。他騎著自行車,翻山越嶺走了150多公里路,可請回來的老師一看學校的艱苦環境,待不夠1個月就要離開。
老師們很辛苦,為了讓老師留下來,馬維帥盡力創造好的環境,哪個老師家有困難,馬校長總是第一個到;有老師生病,馬校長親自拉車送醫院;老師家里種地,他拉著自家的驢幫忙犁地……
但學校辦得還是異常艱難,5個合伙人相繼退出,只剩馬維帥一個人。
馬維帥常說,自己沒文化,不能再讓村里的孩子沒文化。
一位父親的臨終托付
現在,馬維帥的馬塔留守兒童學校一共有332名學生,29位教師。
十里八村、縣城之外的家長們,都把孩子往他這送。一個學期600元學費,包括孩子的吃住,一切應用之物。而很多城市家庭養孩子,一個月何止6000元。
有志愿者去學校見馬維帥,他正抓著鐵鍬鏟煤塊,握手前,把手在衣襟處擦了好幾遍,“一個農民,別見怪。”老人衣服上的袖口已經開線了。
他不經常伸出手,兒子馬強還記得一次尷尬的“伸手”。辦學初期,沒錢建校舍,父親滿村借錢。最多時借了60多家,“很多都是有利息的。”
有一次在一家門口,兒子已經把2000元借給了馬維帥,正巧當家的父親回來,聽說馬維帥要辦學,堅決不借,硬生生把馬維帥放在口袋里的2000元給掏了回來。
從那時起,家里一直是欠債的狀態,年三十兒都有人登門討債。
馬維帥沒法特別漂亮地回答“這么多年你借錢辦學到底是圖啥”這樣的問題,總是那句“我沒讀過書,不能讓孩子也沒書讀。”
但他回憶起一件事:幾年前,一個單親家庭的父親得了重病,彌留之時,托人把馬維帥叫到床邊,手都抬不起了,看了看自己的兩個娃,又看了看馬維帥,“托付給你了。”
馬維帥啥都沒說出來,緊緊握著那位父親的手。
現在的馬塔留守學校里,90%以上是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兒童。有志愿者說,馬塔學校就像一座燈塔,讓人在茫茫黃土高原上能看到光亮。
自費辦學28年,馬維帥已經培養的數百名孩子。
一間“尿床房”
幫助馬維帥賣小米的雷雙峰第一次突訪馬塔學校,正是午飯時間,“肉菜、素菜、湯,一應俱全,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每個孩子的碗里都有肉。”
他印象深刻的,是學校里的“尿床房”。
很多孩子都還有尿床的習慣,為此,學校開了單間。每天晚上,馬維帥和兒子馬強照顧男孩,女兒馬君照顧女孩,三人每夜都要醒兩次,叫孩子們起夜小解。
雷雙峰說,不像很多鄉村小學,這里的孩子“不怕人”:很多孩子上來就喊“叔叔好”,孩子們的自理能力很強,下課了自己跑去廣播室做廣播,沒有老師管著,自己洗衣服。午飯時間,低年級的學生先吃,高年級的學生再排隊,雖然調皮打鬧,但是隊伍次序規矩。
這里的娃都心善,知道爺爺的好。馬維帥記得,一個男娃有個橘子,舍不得吃,想給爺爺吃,“可娃膽子小又不敢給,就一直捏在手里,最后捏成黑的才拿出來給我。”
這些年,憨馬三學校里走出的孩子,約有千人,他們中很多后來還是因貧困輟學了,也有很多孩子走出去,又回來。
有個孩子后來考上了軍校,多年之后回來支教,帶著孩子們軍訓。
看著娃娃們整齊地提著正步,馬維帥自言自語,“這不就是希望嗎?”
為了免去附近村鎮的孩子翻山上學,馬維帥自費修了一座橋,為此向村里60多戶人家借了錢。
一座橋
子洲是國家呂梁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山嶺并肩,溝壑相連。
馬塔小學校門口附近真的有一座小橋,約6米寬,10米長。
橋是馬維帥一家人修的,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它,孩子們的上學路要多繞一座山,或多走一條溝。一次一個女娃上學的路上,跌到溝里。
有村民說,“憨馬三,有本事你把橋修起來。”
馬維帥沒言語,隨后,又開始挨著借錢,然后和老伴、兒子扛土方、石頭、水泥,打壩修橋。
問馬維帥到現在還欠著多少錢,他不說,這個就不要問了,我能還上。
很多村民沒有“風涼話”了,橋修好后,橋頭多了一副對聯:
過河難出行難上學難難上加難
修橋難打壩難辦學難難又何難
——這是村民對馬維帥多年的評價。
有人把馬維帥形容成“當代愚公”,靠一己之力,完成了別人眼里做不到的事。
其實馬維帥不是靠自己,是靠全家人。
女兒馬君曾是體育特長生,在外地有這一份穩定的教師工作;兒子馬強曾在新疆和延安做生意,也賺了些錢。但大半都貼補給父親修橋、辦學。
今年春節前,馬維帥的小米登陸阿里巴巴興農扶貧頻道。
一捧小米
這些年,困難見縫插針,時不時地扎一下馬維帥。
2016年10月,他騎摩托車去縣城買藥物和水管,途中跟汽車相撞,受了傷。
學校事務忙了,身子骨不如當年,地也耕得少了。不過小米還是每年都種。
“不過只要你喜歡,也不會覺得那是難,是苦。”憨馬三笑了。若不是這個憨勁兒,或許也到不了今天。
去年,馬維帥和女兒馬君參加了馬云的鄉村教師公益項目頒獎晚會。馬君在臺上講父親的故事,馬維帥在臺下紅了眼圈兒。
他更喜歡跟兒女說希望,像是給他們布置任務。
正常情況下,一個宿舍應該住6個孩子,“但我們學校一間房住14至18個孩子,尿床房現在住了22個孩子。我希望娃的生活條件要改善,我們得一起想辦法。”
28年前那幾間窯洞現在還陪著馬維帥,還沒有退休。
他們需要資金,迫切的。
有小米的商家找到他,希望能用“憨馬三”作為品牌,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這小米不稀奇,但卻是我這老農民,唯一能給你們的。”馬維帥說。
不光是馬云公益基金會的資助,阿里巴巴農村淘寶也決定幫馬維帥開路——“憨馬三”進駐農村淘寶興農扶貧頻道,流量上給予最大支持。
他今年66歲了,人們常說“六六大順”,兒女們也拿這話安慰父親。
他沒回應,獨自走上了那座小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