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9-30 09:58:09
張潔,女,山東高密人,現(xiàn)就職于中國人保財險濟南分公司。作品散見于《參花》《山東文學》《當代小說》《齊魯晚報》等報刊媒體。
濟南山多、水多、泉更多,有泉有水,自然就有橋。
從公司一樓大門出來,往東南方向走不多遠,便可見到一座石橋。
石橋是從平整寬闊的十字路口街面上拱起的,橫跨濟南原護城河東西兩岸。取名為“青龍橋”,據老濟南人說是因為東鄰的青龍街而得名。至于這座青龍橋建成何時,坐落在此又有什么緣起,經歷了何種際會,我們均不得而知;只約略從老濟南人口中探聽到這座石橋的“年歲不短”,因他們上幾輩的老人還曾在祖?zhèn)鞯募抑纠锾峒埃畛趺菜浦皇怯蓭资畟€大石塊堆砌而成,行人過河很不便易,一段時間甚至被棄置……那一方默默矗立在青龍橋下的石碑,是筆者目前所能見到的最確切的文字。石碑上明確記載,建國后不久,該橋被重被修繕和保護,幾經拓寬路面,青龍橋一改舊顏的小家子氣,變成了現(xiàn)在所見到的模樣。
白云蒼狗,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青龍橋見證了多少興衰嬗替、塵世變遷,逐漸構成這座城市的獨特記憶。新中國成立后,青龍橋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不用深味世態(tài)炎涼,也不必遭逢無情戰(zhàn)火的炮轟,人們尊重她,歡喜她,她可以秉性的平穩(wěn)隨和來接納并融入這個和諧富強的新時代。在承平日久的今天,青龍橋更以嶄新潔凈的面貌承送著東來西往的過客與緩緩駛過的車輛,沉默而堅定地承擔起自己的使命。
歲月悠久寬和,似橋下護城河一路清歌。青龍橋下的護城河水流潺潺淙淙,一路向北,連貫起浩瀚平靜的大明湖。橋與水相互陪伴,像一對年輕的愛侶在淺聲低語。他們甜蜜地廝守在一起,共同守護著這座城市日夜的喧囂與熱鬧、寧謐與孤獨。
護城河中名泉眾多。涌水量僅次于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大名鼎鼎的黑虎泉即坐落在此。當然,河中也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泉眼,這些泉眼終年涌水不倦,形態(tài)不一:有的泉眼汩汩地冒著不絕的泉水,水流交疊,歡快地叮咚作響;有的泉眼是個慢性子,半天過去依舊不溫不火、涓涓滴滴地吐出一串串珍珠樣的小水泡,不加辨別還以為魚兒在水底調皮。如此眾多的泉水匯聚便構成河水全部。河水晶瑩且清淺,河中藻荇交橫,時見各色錦鯉搖頭擺尾穿梭其中……這些泉眼用長年如一日的勤奮為泉城增添亮色;用永不停歇的奮斗詮釋自我,成就自我。
護城河兩岸楊柳成蔭,高矮胖瘦、不同名目的綠植友好地簇擁在一起,和諧地分享著溫煦的陽光,共同接受著輕風雨露的照拂和滋養(yǎng)。一塊塊平整的石階、光滑的巨石散落地鋪在水中,形成一道嵌在水中、歪歪斜斜的小道。游人可踏石而走,左右前后皆是澄清涼爽的泉水。一座座古色古香、裝潢精致的木亭和常見的健身器材散落其中,為這里增添了幾許詩意和活潑。
多年前,這里還是泉城濟南府城郊內外的一道分界。一位老濟南人飽含深情地回憶說,若你站在青龍橋上向東眺望,滿目盡是碧色青翠,遍地是綠油油的禾苗和綠得鮮亮的青草,那一道道夾雜著泥土的潮氣混合著青草芳香的深黃色土壟,巧妙地從莊稼深處探出頭來,那是不同莊戶間農田的分割線:這就是那兩年郊外的風光。老濟南人末了還不忘加一句:這才幾年光景啊!言外意是發(fā)展太快,變化太大。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四通八達的水泥路和數不清的混凝土鋼筋織成了一個密密匝匝的網,將這座“四面荷花三面柳,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遮蔽得密不透風,分割得七零八落。幸運的是,在漫長的歲月演進中,這道護城河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漸漸地被不斷興建的建筑群包裹其中,從一道護城河演變成一條名副其實的“城中河”,她在發(fā)揮生活實利的同時,也被不斷豐富著審美功能。前兩年,人們?yōu)榍帻垬虬惭b了五顏六色的彩燈。等到夜晚,橋下的彩燈與護城河兩岸星星點點的壁燈交相呼應,映襯得河流更加嫵媚嬌俏。飯后約兩三朋友沿河畔走走、轉轉、聊聊,或者到青龍橋南側看孩子們從天然浴場里耍一耍,都是這炎炎夏日城市里難得的享受!這里日益成為小城中大人和孩子們倍加珍惜的游玩和賞心之地,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