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5日訊 今年年初,濟陽區回河街道某工地發生一起意外事件,7名湖南籍工友共同飲酒后回宿舍休息,當晚其中一人不幸身亡。濟陽區司法局回河司法所及時組織人民調解員和調解律師主動對接回河派出所,介入了解事件全過程。
他們就其余6名工友對死者家屬的補償事宜,提供公益性調解服務,經反復溝通協商,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
一樁意外死亡糾紛,在司法所、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和派出所三方聯調下得以圓滿化解,實現“事心雙解、案結人和”。這是濟陽區深化“三所聯調”機制、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縮影。
(1)筑牢聯調“基礎網”,打通神經末梢
濟陽區司法局加大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落實力度,將調解力量前置到群眾報警求助最前沿,推動“三所聯調”機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該區依托全區7個司法所設立“三所聯調”糾紛調處室,配備專(兼)職調解員,并建立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志愿服務團和調解專家庫,夯實調解力量基礎。對內統籌調配4家律師事務所、6家法律服務所和600余個人民調解組織資源,加強與派出所協調聯動。對外有效鏈接信訪、訴訟、仲裁、行政復議、公證等屬地渠道。
“濟陽區司法局聯動轄區民警組建‘速調即辦’團隊,就地排查調處輕微、可速決的矛盾糾紛,做到有矛盾早發現、有糾紛早介入、有訴求早化解,實現自家門口矛盾自家調?!睗枀^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波表示。
濟陽區積極構建多主體參與、多領域匯集、多鏈條驅動的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新格局,已基本實現全覆蓋、無盲區的聯動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架構,累計前置調解群眾報警求助千余件。
(2)開出解紛“特色藥”,精準把脈開方
濟陽區根據各轄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探索“三所+”協同解紛工作方式,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質效。
對糾紛類警情較多的派出所,司法所委派調解員入駐調解;對距離司法所較近的派出所,司法所委派調解員協同責任民警合署調解;對糾紛類警情較少的派出所,司法所委派調解員實行預約調解。
這種分類施策的工作方法,有效整合了調解資源,提高了糾紛化解效率。通過司法所協調,人民調解員、律師和法律服務工作者與派出所民警三方優勢互補,達到“事心雙解、案結人和”的目標。
(3)播撒法治“金種子”,培育和諧土壤
濟陽區將源頭治理的關口前移,通過系統性、針對性的法治宣傳教育,從根本上提升群眾法治素養,鏟除矛盾糾紛滋生的土壤。
為改變“事后調解”的被動局面,濟陽區司法局創新實施“一月一主題”精準普法。各司法所聯合鎮街相關部門、派出所、律師事務所等,圍繞征地拆遷、婚姻家庭、債務糾紛等基層高頻矛盾點,按月度制定宣傳菜單,開展“靶向式”法治宣講,引導群眾樹立“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識。
普法與調解深度融合,將法治宣傳嵌入矛盾化解全過程。在實踐中探索出的“有事咱拉拉”四步調解工作法、“小板凳”矛調工作法等,既是調解方法,也是流動的普法課堂。調解員在調處糾紛時,通過解讀法律政策、剖析典型案例,實現“調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有效避免了同類矛盾反復發生。
隨著“三所聯調”機制不斷深化完善,濟陽區將社會治理“觸角”深入到群眾家門口,實現有矛盾早發現、有糾紛早介入、有訴求早化解,為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寫下生動注腳。
閃電新聞記者 趙繼偉 通訊員 劉琦 張曉敏 牛麗群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