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裝載2500噸銅精礦的共96個集裝箱運抵山東港口煙臺港集裝箱碼頭,經青島海關所屬煙臺海關關員現場查驗及環保項目檢測合格后,貨物隨即快速通關放行,進入公司倉庫,準備投入工業生產。
為進一步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保障大宗資源性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煙臺海關積極優化服務舉措,指導企業用足用好“稅檢合一”“分步檢測”“轉場檢驗”等便企政策,著力提升進口銅精礦監管效能,保障國內能源資源需求供給。
“稅檢合一”是將原傳統監管模式下需分別開展的法定檢測項目與涉稅化驗項目科學整合,開展一次取樣、一次送檢。“分步檢測”是在環保項目檢測合格后即允許企業將進口銅精礦提離監管場所,銅、金、銀、水分含量等品質項目檢測可后續實施。
該模式將兩次取樣簡化為一次取樣,減少作業環節,有效提升口岸物流效率,減少進口銅精礦口岸滯留時間2到5天。
自去年起,海關總署批復同意煙臺海關開展進口集裝箱裝載銅精礦“轉場檢驗”試點,采取“預先篩查+口岸快查+到貨送檢”新模式,將貨物進口流程與企業生產經營流程進行有機整合,將海關監管工作前推后移,實現嚴密監管、高效驗放。
在該模式下,海關事前驗核國外有毒有害元素檢測報告,降低環境污染風險,在口岸經過放射性檢測、固體廢物風險排查、外來夾雜物檢疫等現場查驗作業后,將貨物轉至企業專用場地完成取樣送檢。在轉場過程中依托智慧監管系統,應用電子關鎖、自動施解封設備、閘口地磅等智能化裝備,實現銅精礦轉場過程中在途軌跡跟蹤查詢、重量智能比對匯總。
“該模式減少口岸吊裝、搬倒、拆箱、取樣等作業環節,每個集裝箱壓減成本約1000元。”山東恒邦冶煉股份有限公司商貿經理王浚亦說,作業環節的減少也避免了銅精礦倒箱過程中的損耗,口岸通關時間從原來的10天大幅壓縮至2天。
“‘稅檢合一’‘分步檢測’‘轉場檢驗’等都是海關的監管創新舉措,海關通過線上線下對企業開展優惠政策宣講,充分釋放海關政策紅利,助力企業降本增效。”煙臺海關駐港口辦事處查驗三科科長張春波說。
今年前7個月,煙臺口岸進口集裝箱裝載銅精礦3812箱、1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53%、59%。下一步,煙臺海關將持續優化進口大宗資源性商品監管模式,提高口岸驗放效率,壓縮通關時長,保障國家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