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5-10 09:55:05
太極拳,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與太極拳之間的緣分至今已經50多年,現在還在繼續,未來也將不可分割。我從一個懵懂的太極拳門外漢,變成一個太極拳道的傳承者。其實,我一直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太極拳愛好者,只是有些體會而已。
太極拳,不僅帶給了我健康的身體,還給予了我人生大道的指引,讓我生活地更加幸福快樂,從而有能力幫助更多的人,進入太極之門,獲得這份幸福快樂。
今天,我希望和大家分享關于太極拳的故事。如果對您有所啟發,將是我最大的榮幸。
幸遇明師 結緣太極
本人劉成德,1938年生于山東濟南。1964年,因患甲型肝炎,開始跟隨孫繼先先生學習楊式太極拳,操之精神,習之甜蜜。
然而,太極拳是一個典型的傳統武術項目。非明師言傳身教,不能窺其全貌。明師,不是有名的名,而是明白的明。1967年,經山東易經大師劉子衡先生薦引,我拜洪均生先生為師習陳式太極拳。洪均生先生是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的入室弟子,追隨陳師十五載,他全面地繼承了陳發科先生的拳學,是典型的明師。起初,我看到這個身體單薄的洪老師,十分不以為然。然而,正是洪均生先生的博學智慧和精湛拳藝,讓我感受到了陳式太極拳的魅力。
風云突變 厄運降臨
在黨中央毛主席積極建設社會主義的大背景下,1959年,我參加工作。1965年,我調入濟南鐵礦。那是一個斗志昂揚的年代,那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年代。我激情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把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工作當中,成長為一位聽黨指揮、技術全面的技術能手,帶領一支技術隊伍為濟南鐵礦生產保駕護航。
然時乖運蹇,造化弄人。1972年,一個初夏的晚上,天空的云灰灰地停留在頭頂,給人一種莫名的壓抑。我帶領技術隊伍工程搶險,因某員工的錯誤操作致使輸送絞車擠壓到我的右腿,膝關節嚴重受損,肌腱斷裂,我被迅速送往了醫院。后經權威機構鑒定,屬于工傷殘級三級。
之后,我在家中靜養了整整1年。因為建井工程的需要,在傷病尚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我繼續投入到毛主席黨中央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毛主席教導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我按照醫生的囑托,一次又一次地嘗試著各種康復訓練練習。從咬牙堅持挪動的一小步,到虛汗淋淋持續的一大步。我不能向命運低頭,我要自力更生,因為我要為家庭撐起一片天。我不能對困難說不,我要艱苦奮斗,返回鐵礦參加轟轟烈烈的建井工程中去。
崢嶸歲月 嶄露頭角
在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上下陷入空前的混亂之中,濟南自然不能獨善其身。然而,在“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緊張的工作當中,我堅持康復訓練,也持之以恒地習練太極拳。我不僅身體恢復了健康,而且在拳藝上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1978年,鄧小平同志題寫“太極拳好”,鼓勵傳統太極拳的推廣。同時,隨著1982年《少林寺》的熱播,“武術熱”在年輕的群體中興起。20世紀80年代,不同形式的武術比賽開始流行。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的太極推手已鮮有敵手。我多次帶領隊員參加太極拳推手比賽,學員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并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太極拳推手冠軍。
一戰解千愁 再悟太極道
然而,太極拳的競技推手比賽,也暴露了極大的缺陷。競技隊員頂牛嚴重,以大打小,以強凌弱現象比比皆是。我開始陷入了深思,這是太極拳嗎?這遵循了太極拳的技術原則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太極拳既然是武術,技擊實戰自然必不可少。但是,不遵循太極拳原則的技擊對抗只能把太極拳引入歧途。“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我在實踐中探索,精研細琢,因為我希望更深入地了解那“毫厘之差”。
在洪均生先生的指導下,對于陳式太極拳的動作細節和競技比賽的特點,我做了更深層全面的剖析。我綜合自己的專業所學,借鑒機械力學理論,利用杠桿、斜面、切線等解釋太極拳;深入思考“太極者,無極而生”,利用陰陽和道家理論,將頭腦中的太極理論轉化為自己的身體語言。我逐漸感受到了身體上的日新月異,與人推手較技總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我之自信心和幸福感,溢于言表。
孜孜傳承 桃李滿園
太極拳賦予我之甜蜜快樂,然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樂于分享我的太極拳體會,許多愛好者來到我的身邊。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的入室弟子已過百人,直接或間接的太極拳學員以數萬計,全國各地紛紛成立洪傳陳式太極拳研究會。這些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是,我樂于見到這場景。許多學生同我一樣,由于傷病開始練習太極拳。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為什么不讓大家都化傷為健呢?
我常講“拳法招式,雕蟲小技耳;宇宙乾坤,自然現象,乃至生命科學,大道也。拳由道出,道以拳顯。不悟道,拳無有入化境之途。”道,何在也?其實我們古代先哲早就有言“道不遠入”。道,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道在日出月落之間,在風雨雷電之間,在舉手投足之間,在嬉笑怒罵之間。
陳鑫之《 陳式太極拳圖說》中云:“太極拳,纏法也”不正如雨中打傘,手握傘柄旋轉,傘上雨水四濺,此時手之運動即為纏絲,其力乃向心力;由傘柄而連于傘面之運動,即為螺旋,其力乃離心力。此向心力、離心力加之杠桿力之相互協調轉換,即為陳式太極拳螺旋纏法之奧理所在。
1996年,恩師洪均生先生逝世。為紀念洪師傳拳之恩,我首先明確提出“洪傳陳式太極拳”名稱,并在民政局注冊成立了“濟南市洪傳陳式太極拳研究會”,為傳播和弘揚洪傳陳式太極拳盡己綿薄之力。
太極拳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但是,太極拳是沒有國界的。在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今天,太極拳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所以,美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國外太極拳愛好者邀請我講拳傳藝,我都欣然接受。更多的外國人喜愛中國太極拳,喜愛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我中華文明再次在世界上崛起的重要標志。
歲月催人老,青山不變顏。五十年風雨,太極拳陪伴我左右。我也有幸見證了太極拳發展的一些事件。下面即是簡單的總結:
1991年、1993年, 兩次應邀參加了全國太極拳名家研討會。
2007年,山東電視臺體育頻道中華武術欄目以《重塑太極》之名講述洪傳陳式太極拳的故事。
2011年10月,應邀參加中國(泰山)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名家講堂”,與參會的太極拳愛好者分享太極習練的經歷。
2015年4月,山東省武術院推廣研究“太極推手項目”,被邀請參與規則的制定以及細節的規范。
2015年10月,應邀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武術大會,并擔任大會的太極拳推手比賽的仲裁委員。
今年已近80高齡的我,依然精神矍鑠,每天堅持練拳悟拳。所謂“拳由道出,道以拳顯”,就是希望不斷地提醒大家將太極之大道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正所謂“無處不太極”。我的最大之心愿,就是把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太極拳傳承下去,造福更多的人。在大家的努力下,這愿望正在實現。洪傳陳式太極拳已經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本文由星工坊拳尊俱樂部推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