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7-13 15:14:07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經典民歌,屬于小調。誕生于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
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位于臨沂市費縣薛莊鎮上白石屋村,沂蒙山銀座天蒙旅游區內。1953年秋,山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的副團長李廣宗、研究組組長王印泉、樂隊隊長李銳云重新修改記譜,將原來歌詞中的抗日主題,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后面又續加了兩段歌詞,定名為《沂蒙山小調》,從此沂蒙山小調正式版本誕生。
歌詞: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青山那個綠水哎 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 見牛羊。高粱那個紅來哎 豆花香,萬擔那個谷子哎 堆滿場。咱們的共產黨哎 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歌曲背景前身:《反對黃沙會》
1940年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沂蒙抗日根據地建立不久,日寇經常掃蕩,以國民黨臨沂專員張里元為首的頑固派也時常破壞抗日根據地。他們利用當地反動勢力——黃沙會,與我抗日軍民對抗。為掃除抗日障礙,我費東工委和行署,向黃沙會會員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動派的嚴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終,我軍不得不決定使用武力解決。
1940年6月上旬,根據上級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東臨沂地區的垛莊南山一帶參加了反頑戰役。校文工團的編審股長李林和團員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費縣白石屋村借助當地的花鼓調編寫了歌曲《反對黃沙會》。此歌在反頑戰役的政治攻勢階段,出色地發揮了瓦解敵人、教育群眾、鼓舞我軍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稱贊。
發展:《沂蒙山小調》
建國后,來自渤海區的革命文藝戰士,為《沂蒙山小調》續詞定譜,使之定型。以渤海人民文工團和渤海軍政文工團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藝戰士,深入群眾,對包括民間歌曲、民間戲曲和民間器樂曲在內的渤海民間音樂,進行了廣泛搜集,其中包括沂蒙山小調的前身在內的眾多民間小調。1950年5月,渤海區被撤銷以后,原渤海軍政文工團李廣宗、李銳云、王印泉、王音璇等人,則被調山東軍區文工團工作。他們在新的崗位上繼續與民間音樂打交道,并對《沂蒙山小調》的定型傳唱與走紅,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3年秋天, 山東軍區文工團要到青島、煙臺一帶巡回演出。在準備演出曲目的時候,時任文工團副團長李廣宗,樂隊指揮李銳云,研究組組長王印泉三個人商議,要給早在渤海軍政文工團時就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員王音璇,增加一首民歌風味濃郁的歌曲。他們對已經搜集到的民歌進行了一番篩選,最后選中了一首山東民歌。認為它曲調優美,節奏明快,只是歌詞不夠完整,只有兩段,給人有頭無尾的感覺。于是由李銳云、李廣宗、王印泉三個人重新記譜,在已有兩段歌詞的基礎上又補寫了下面兩段歌詞:
高粱(那個)紅來(哎)豆花香,
萬擔(那個)谷子(哎)堆滿倉。
咱們的共產黨領導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這樣以來,使四段歌詞融為一體,既完整妥帖,又充滿詩情畫意。王音璇在演唱時不僅聲音甜美,親切自然,而且極富鄉土氣息。尤其她根據山東人說話愛說小轍的特點,把第四句唱詞中的“草低”改為“草地”,用山東民歌中常見的“打得兒”的唱法加以強調,就非常生動地突顯了“山東味”,讓人聽起來十分過癮。
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的《山東民間歌曲集》中,收錄李廣宗、李銳云、王印泉三人收集并創作改編的歌曲《沂蒙山小調》。至此,經過來自渤海區革命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沂蒙山小調》被最終定型。
1964年,華東地區舉行民歌會演時,韋友芹用她那甜潤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調》,受到陳毅和其他中央首長的稱贊,后被錄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國引起了轟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首“山東民歌”已蜚聲國內外。為紀念沂蒙山小調的誕生,當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紀念亭、立了一座紀念碑,亭前的一塊天然巨石上刻著小調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親筆題寫的一行字--“深深懷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對白石屋、對沂蒙山的一腔深情。白石屋是個風光優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環山,形成了一個“簸箕”狀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個自然村有一、二十戶人家。小村依山傍勢,錯落有致,四面綠樹濃蔭,山石林立,村前小橋流水,山路彎彎,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樓”,極為隱蔽和幽靜。當年,在這種隱蔽而幽靜的環境中,年輕的抗大文工團團員創作了曠世絕唱《沂蒙山小調》;借助這種隱蔽和幽靜,《大眾日報》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斷地向外傳播著黨的指示和抗戰的消息。后來,人們根據形勢的不斷發展,又對歌詞內容相繼作了修改、充實和完善,漸漸撇開了反對黃沙會的詞句,換上了抗日救國,反動投降的內容,給它注入了更強的時代精神。建國以后,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群眾的不斷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兩段歌詞,第三段成為新詞,方成今日的歌頌沂蒙山區風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調》。多年來,《沂蒙山小調》已成為老區人民發展經濟、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激勵著90萬多費縣人民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沂蒙山小調》是帶有山歌風格的小調。
詞曲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填上了《打黃沙會》的歌詞,很快在魯南地區傳播開來。后來,有人將《打黃沙會》的歌詞做了改動,刪去了揭露黃沙會反動本質的內容,保留了歌頌共產黨的內容,增補了贊美沂蒙風光的內容。于是,《沂蒙山小調》這首歌終于定型。
輝煌:沂蒙山銀座天蒙旅游區1999年,費縣縣委、縣政府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建立了紀念碑、紀念亭,記載了《沂蒙山小調》誕生的過程,以及現今流傳的《沂蒙山小調》詞曲及作者,以啟后人,永志不忘。并請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國家農業機械部副部長袁成隆同志題寫了“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紀念碑名,詞作者阮若珊同志題寫了“深深懷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鐫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崗石上。
山東費縣沂蒙山銀座天蒙旅游區以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為核心,融匯沂蒙人家、沂蒙歷史、沂蒙風俗、沂蒙物產、沂蒙聲音、沂蒙精神、沂蒙味道、打谷場為一體的抗戰時期合居山村,放大沂蒙山小調誕生地這一文化元素,恢復1940年的村落場景,立體在線呈現《沂蒙山小調》的創作過程和當時沂蒙山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文化,在中心位置建一個大型的演藝廣場,周邊恢復當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和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印刷所在此戰斗和生活的場景,再加上沂蒙山奇特的景觀,世界第一人行懸索橋、望海樓、玉皇宮、玻璃觀景臺、葫蘆崖瀑布等,如今集奇特景觀、生態旅游和獨特的人文旅游資源于一體的天蒙山成為聞名全國的旅游風景區。
希望人們在唱著優美的《沂蒙山小調》游覽沂蒙風光時,勿忘到小調的誕生地白石屋去看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