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11-14 22:22:11
網媒行記者在昌江保突村制陶館,現場觀摩村民現場制陶、燒陶過程,了解昌江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驗原始黎族傳統制陶技藝樂趣。南海網記者 劉洋攝
網媒行記者在昌江保突村制陶館,現場觀摩村民現場制陶、燒陶過程,了解昌江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驗原始黎族傳統制陶技藝樂趣。南海網記者 劉洋攝
網媒行記者在昌江保突村制陶館,現場觀摩村民現場制陶、燒陶過程,了解昌江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驗原始黎族傳統制陶技藝樂趣。南海網記者 劉洋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昌江11月1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劉麥 任桐)11月14日一早,“發現美好新海南——2017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海南溫暖之旅”的60名網絡媒體人來到昌江石碌鎮保突村黎族陶藝工作坊參觀,了解昌江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驗原始黎族傳統制陶技藝的樂趣。
零距離感受黎族原始制陶藝 網媒記者點贊文化特色
“好萌啊!”走進保突村,不少網媒記者被廣場上陶制的小牛吸引,爭搶著合影留念。廣場兩邊的展示館中,擺放著各種特色黎族陶器,有碗、缽、盆、罐、蒸酒器等生活器皿,還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裝飾類陶器。
浙江在線的編輯鄧仲玖說:“這些陶器有種粗中帶細的原始美,原來海南不止只有大海,還有很多人文的特色,黎族傳統制陶技藝讓我覺得挺震撼的。”
“這些是什么?”展館內,一些壺狀的陶器被標上了6008、6009等數字,網媒記者們不解。原來這些是大型酒店在陶藝工坊定制的門牌號碼。陶藝工作坊負責人劉梅珍說,“這些黎族陶器要賦予它們生活氣息和生命力,不然它們只是非遺”。
據了解,海南陶器燒制歷史至少有五六千年,海南原住民一直使用露天堆燒的方法燒制陶器,直到20世紀末仍然被海地黎族部分地區使用。黎族原始制陶是泥條盤筑而成,成型后進行燒制。因是露天燒制,陶器常常受熱不均容易爆裂,所以點火之前,為了保證燒陶成功,黎族人還要各方神靈禱告。
為了讓網媒記者體驗黎族傳統燒制的過程,現場舉辦了一場禱告儀式。制陶老人圍著火堆慢慢走著,走一步向神靈說一句禱告的話語,保佑著燒制的順利。
“海南本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真的很獨特,這里靠山靠海,有著千年的文化儲備,這次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海南。”陜西傳媒網記者周雨馨說。
網媒行記者在昌江保突村制陶館,現場觀摩村民現場制陶、燒陶過程,了解昌江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驗原始黎族傳統制陶技藝樂趣。南海網記者 劉洋攝
網媒行記者在昌江保突村制陶館,現場觀摩村民現場制陶、燒陶過程,了解昌江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驗原始黎族傳統制陶技藝樂趣。南海網記者 劉洋攝
網媒行記者在昌江保突村制陶館,現場觀摩村民現場制陶、燒陶過程,了解昌江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驗原始黎族傳統制陶技藝樂趣。南海網記者 劉洋攝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制陶技術如今傳女也傳男
工作坊的廣場上,幾名村民為網媒記者展示著制陶的各個步驟。負責人劉梅珍向大家介紹,2006年,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老人制陶師羊拜亮被授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堅持手制、篝火焙燒的原始制陶方法,忠實記錄著黎族的生活習俗及制陶史,被稱為民間文化歷史的“活化石”。
聽說過去黎族制陶技藝還有傳女不傳男,甚至不允許男子觀看的習俗,網媒記者們都對此產生濃厚興趣。劉梅珍解釋說,昌江有一種說法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將這門技藝傳給婦女,為的是使婦女在生活貧困或男人遭遇不測時能靠這門手藝維持生計。2016年10月,制陶只傳女不傳男的傳統被打破,制陶師羊拜亮老人收下三名黎族男青年為徒,旨在為昌江的制陶技藝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活力。
網媒的記者編輯們還親手體驗了陶器制作,體會到制作陶器的辛苦,表示這種非物質文化應該好好保護和傳承下去。
網媒行記者在昌江保突村制陶館,現場觀摩村民現場制陶、燒陶過程,了解昌江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驗原始黎族傳統制陶技藝樂趣。南海網記者 劉洋攝
網媒行記者在昌江保突村制陶館,現場觀摩村民現場制陶、燒陶過程,了解昌江黎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體驗原始黎族傳統制陶技藝樂趣。南海網記者 劉洋攝
此次活動由海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南海網承辦,中共臨高縣委宣傳部、中共昌江黎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中共東方市委宣傳部、中共五指山市委宣傳部、中共三亞市崖州區委宣傳部、海南森林城市度假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海南棋子灣開元度假村、海南海品集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海南水果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海南三廚新海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等共同協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