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6-22 11:29:06
“機電土專家”——于振堂
王鵬
2017年3月8日上午9時左右,美麗的烏海湖面上,陽光普照,春風蕩漾,舟橋處舟橋段烏海項目部20噸浮吊正在進行鋼棧橋平臺拆除作業。工地上機聲隆隆,“人歡馬叫”,處處是一番緊張忙碌的施工景象,參加現場作業的人員身著標志服一絲不茍地忙碌著,眼看拆除任務過半,職工們臉上都露出了笑容。正在施工作業的于振堂,眉頭一皺,臉色由“晴變陰”,停下手中的工作,仔細觀察了一會,右手向高空一舉,大聲喊道:“有情況,發電機油管破裂,快停工。”
發電機停止了運轉,老同事不滿地問:“老于,搞什么名堂,發電機正常運轉,哪來的油管破裂?”帶班副經理也如是詢問。面對眾人的質問,于振堂走到發電機旁,蹲下身來,順著發電機進油管仔細尋找,不一會兒,就在一個陰暗處,找到發電機進油管已破裂5毫米,油料正一點一滴滲漏著。對于險情的發現,帶班副經理在排除故障后,伸出大拇指,連聲贊道:“老于,好樣的!”
在舟橋處,說起于振堂,那真是鋼珠掉到銅盆里——鐺鐺響。
1988年,于振堂參加了國考,成功被天津鐵道工程學校錄取。三年的脫產學習,使他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對國內各種型號的電機產品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畢業后,他很快成長為舟橋處的生產骨干,經其維修過的電機設備,手到病除,起死回生,至今仍在施工現場發揮余熱。于振堂也被大伙譽稱為“機電土專家”。
舟橋處桅桿吊設備的電阻箱都在卷揚機附近安裝使用,現場連接電纜較多,設備分散,場面凌亂,電阻箱又經過多次安裝、拆卸、運輸,導致不同程度損傷,壽命大打折扣。針對這些問題,老于反復研究摸索,于2014年對電阻箱的位置做了調整改動。
他將電阻箱位置改到操作包背部,并在背部底座上設計了一個小托架,集中組合安裝,使之成為一個整體,既節約了耗材,又提高了功效。這一對繞線式異步電動卷揚機電阻箱進行的改進,在2014年度處合理化建議中被評為三等獎。
就是這么一個“土專家”,還在內蒙古烏海項目部,本著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用自己的光和熱,默默為新舟橋的發展護航!
緊握手中方向盤
芮曼玲
趙軍是舟橋處的一名普通汽車司機,他有這樣一句工作格言——緊握手中方向盤。這句話,也成為他人生的座佑銘。在他的辭海里,“新舟橋”精神是他踐行座佑銘的最佳體現。
在軍訓場上,我們見證他的“本色正”。
趙軍1990年入伍,1993年從部隊轉業到舟橋段二隊,入伍期間獲得過軍人隊列動作第三名,還有“優秀班長”的稱號,并且參加了教導隊,為學生軍訓、培訓民兵。
2017年的8月,太陽正火辣辣地烤著大地。舟橋處的訓練場上,趙軍教官正在為新入職的大學生軍訓,他的額頭上,汗水正在一滴一滴的往下流;他的口令清晰洪亮,以至于空曠的訓練場上,每一名學員都可以聽得清;他的示范動作標準有力,是學員們最好的榜樣……在他的指導下,學員們的動作也越來越規范。你看,他發揚了軍人本色,為舟橋處培養出一個個不屈不撓的鐵道兵。
大江南北,可以見證他的“功夫硬”。
加入舟橋處的前幾年,趙軍擔任過工班長,學習過開機動舟,參加過百米舟橋架設、預備役消除空襲效果等多次大型演練……
2003年,趙軍被調任到浮橋段做吊機操作員,連續參加了東營墾利黃河大橋、煙臺養馬島、濱州公鐵兩用橋、南昌、微山、武漢等地的項目,七年間輾轉七個項目,跨越幾千公里。
不管任務大小,他一定會做到精益求精。身經百戰后,成就了他精湛的專業技術。技術好就是“功夫硬”。
攻堅現場,可以驗證:他的確“拉得出”。
東營黃河大橋工地,環境艱苦、工期緊張,項目部決定,由趙軍帶領四個民工組成一個應急隊,隨時待命,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這段時間,趙軍不怕苦不怕累,以身作則,最危險最艱難的地方總有他的身影。進行鋼板樁圍堰施工時,項目部領導又找到趙軍,“這個項目的鋼板樁圍堰是我處目前最大的圍堰,施工難度確實有點大,圍堰堵漏的工作也比較艱苦,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啊。”趙軍知道,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這項艱苦的任務,但他還是義不容辭的接受了。趙軍帶領著其他同志一起攻堅克難,最后終于順利地完成了施工任務。
他受到了領導的表揚和同事的敬佩,但他一點也沒有覺得這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他認為,作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對單位忠誠是最基本的素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用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使周圍群眾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來了解黨,信任組織。所以,只要單位需要,不管什么崗位,趙軍總是能夠做到干一行愛一行,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黨員隨時“拉得出”的模范作用。
關鍵時刻,可以驗證:用他必定“打得贏”。
2010年,趙軍被調任到舟橋段開小車,只要單位有出車任務,他便服從安排,及時出車,風雨無阻。
八年間,為了不耽誤工作,趙軍經常半夜送同事去濟南坐車,凌晨去濟南接出差的同事回來,對于他來說,睡個安穩覺早已經是一種奢侈。同事們對他表示感謝,他卻不以為然,認為這就是他的本職工作,一切都是應該的。
2017年國慶節期間,趙軍正在休假,中午,剛好在吃飯的他接到領導指示,微山湖項目部機動舟的起動機壞了,為了不影響施工,應該立刻更換,需要他馬上送往項目部。接完電話后,他放下飯碗,第一時間趕到單位,領了配件就出發。由于是節假日,高速上嚴重堵車,為了能按時將配件送到項目工地,他通過手機上實時路況和導航,選擇更優化的路線,順利避開了擁堵路段,及時將配件安全送到工地上。等到他返回家里,已經是深夜了。
趙軍嚴格遵守交通法規和單位的各項規定,不酒后駕車,不開快車,截止到今天,累計安全行駛了60多萬公里路程。趙軍說,只要聽從組織安排、遵守各項規定,“打的贏”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我記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過,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趙軍說,他的最大愿望是,無愧人生,無愧舟橋。“緊握手中方向盤。”這一句話,他會一輩子作為人生的座右銘。他手上緊握的不僅僅是汽車的方向盤,還是人生的方向盤,更是新舟橋精神的方向盤!
用責任與擔當詮釋“工匠精神”
盧文
謝家勇, 出生于1962年10月,1981年入伍,現在舟橋段石首項目部擔任電工。
技術過硬、追求精致的謝家勇,現為舟橋段湖北石首建寧項目的專職電工。從參加工作一直到臨近退休,他都未曾懈怠過,一直默默地為安全施工生產奉獻著自己。與電結緣幾十年來,他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成功完成一次又一次無差錯的工程,辛勤的汗水為舟橋處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2011年,謝家勇所在的內蒙前窯子工地,當時的氣溫低至零下24℃,已經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大家都下班了,為了維持工地上的一臺300kW發電機能夠頂住寒風雨雪的侵蝕,保障第二天施工的正常進行,謝家勇不畏嚴寒,給發電機機體裹上厚厚的棉被,盡可能的不讓發電機冷卻系統的部件受到膨脹裂損。
2017年的湖北石首建寧工地,由于現場打樁和拔樁作業繁多,發電機和振動錘的需求量幾乎達到飽和,這樣就給謝家勇很大的壓力,一旦發電機和振動錘出現故障,將直接導致現場癱瘓。高強度的打樁作業經常使得發電機一直處于工作狀態,但是機器也是需要休息的。在發電機故障后,現場最忙的人就是謝家勇了,為了不耽誤下午正常打樁,吃過午飯后,他便背起工具包,帶著更換的零部件,來到現場,熟練地接線排線,換好零件,順利啟動發電機。
操作振動錘的控制柜出現了故障,謝家勇便拿出厚厚的一本書,根據圖紙,組裝電控柜,布置好各個元器件,把一根根不同規格的導線與元器件連接在一起。配線完成后,再使用萬用表嚴格校對。看似簡單,背后卻是嚴謹至極。有一次,他檢查配電柜的接線時,有兩根導線敷設不合理。正常情況下,如果元器件不損壞,并不會影響機械設備的正常使用,但存在著安全隱患。如果元器件損壞,就有可能會造成機械設備的損傷。“其實重新布線很麻煩,很費工,但我也要重新做。如果有一根線接錯了,就會影響正常生產,萬一再有不知情人員正好去觸碰設備,很容易出危險,絕對不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謝家勇說。
工匠精神其實并不遙遠,它就在周而復始的工作中,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工匠精神的第一要素是樂趣和熱情。《論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一句話明確概括了匠人精神。這種精神會催人奮進,助人成長,是每一個樂觀、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應該具備的一種精神。
我的“火車頭”師傅
趙彬
第一次聽到我師傅劉猛的名字,我就知道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人。這是在我們新職人員的分配會議上了解到的。我一直清楚的記得廖主任說“趙彬,你這個師傅我得特別給你說一下,你的師傅叫劉猛,是我們全路“火車頭”的獲得者,也是帶新人帶的最好的。”聽到這句話我心里既激動又害怕,有點不知所措。
第一次了解我師傅事跡是在我們項目部的辦公室里的墻上。不夸張的說,到處都能見到他的名字,還有讓人望其項背的“火車頭”獎章,以及他從開始工作到現在的經歷和事跡。看著這些事跡讓我熱血沸騰。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廖主任說的“劉猛是我們‘舟二代’的驕傲!去年一年劉猛完成的產值就占了我們段的三分之一。”當時我在想師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如何才能做出這樣成就!
第一次見到我師傅是在我們項目部的宿舍里,我拎著行李剛剛到達宿舍,我師傅正帶著一班人從工地回來。我一眼就認出了帶著一股強大的氣場的他。當他走近時,我心生敬畏,只能定定我的心神向師傅問好,“劉經理好。”師傅很平淡地說“好,收拾收拾咱們開飯了。”這句話不是命令,說得很溫和卻讓我不得不去執行。說真的,我也不知道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第一次跟著師傅去工地,心情很激動,但是不敢表現出來。因為師傅在工地上總是一張嚴肅臉。我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生怕漏記了什么重要的東西。但是師傅并沒有說太多東西讓我記,反而讓我去測量標高。我當時腦袋里趕緊回放以前學的水準儀的知識,師傅好像是看出來我有些緊張,對我說“這個我不是很在行,找個在行地指導你。”聽了這句話我心中的緊張情緒稍微緩和了一點。測量的過程中還是出了差錯,外業沒問題,只是內業出了問題。由于不仔細而計算錯誤,耽誤了一點時間。我的師傅并沒有責怪我,反而笑著對我說“水準儀這東西很簡單,但是要細心才能做好。”那是我第一次見我師傅笑,說實話,很可愛!
現在我在工地已經有半個月了,師傅總是很忙,各種電話各種事情要處理,他工作的時候總是很認真很嚴肅,大到每一個方案,小到每一個樁位,他總能找到各種方法去驗證對與錯,力求最精細,最準確,最安全。我的師傅不管是從技術到管理,在我眼里都是超一流的,他在我心目中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人。
雖然在工作上師傅嚴肅認真,但在生活中我的師傅可是一個“可愛的人”呢,下了班和我們嬉戲打鬧,開玩笑講笑話。可一說到工程上,仿佛瞬間就變了個人一樣,變得很認真,很嚴肅。
這就是我的“火車頭”師傅--劉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