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瑯琊新聞網
2019-08-29 16:33:08
更換大棚壓膜繩時,為防止大棚鼓起,張鵬程兩側手臂都被墻壁劃傷,仍然堅持在一線。
從農戶家中到施工現場、從田間地頭到大棚水渠,一次次交流談心,傾聽群眾苦樂冷暖;一回回辛勤奔波,真心真情為鄉親;一個個為民舉措,親力親為惠百姓……一年多來,市農業農村局派駐第一書記將一片真情灑向費縣吉山這片大地,用激情與赤誠踐行著黨旗下的錚錚誓言。
隨著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昔日落后的村莊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談起村里的變化,村民們對市農業農村局派駐第一書記張鵬程、李文波贊不絕口。
修道路、搞綠化 山村越來越美麗
走進吉山村,一條條干凈整潔的硬化道路延伸到家家戶戶門口,隨處可見的文化墻“扮靚”美麗鄉村,路兩側郁郁蔥蔥的綠化,仿佛正在歡迎客人……
“鋪路、修渠、搞綠化,村莊被美容了,現在想亂扔垃圾,都不好意思了。原來一下雨只能光著腳走的泥濘路,也變成了筆直的水泥路,變化真大啊,過去都不敢想。”提起吉山村這一年多的變化,56歲的村民祝家榮笑得合不攏嘴。
吉山村位于費縣胡陽鎮駐地西北3公里,由于村莊靠近山地,地勢起伏較大,加上村內道路不暢,極大地影響了村民的出行和當地經濟的發展。如何利用有限的幫扶資金,提升村容村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成為第一書記駐村后的首要任務。“當時我們到村任職后,決定從基礎設施入手,爭取到市、縣、鎮三級美麗鄉村建設資金50萬元,結合市派第一書記項目資金,疏通排水溝,栽植綠化苗木,進行墻體美化。”張鵬程告訴記者。
為了宣傳黨建知識,張鵬程和李文波兩位年輕書記還親自為吉山村設計了黨建品牌。在兩位第一書記的領導下,村辦公場所進行了改造提升,村里新建了黨建文化廣場、黨群便民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和村級衛生室。“過去我們總羨慕城里人晚上可以去公園散步,可以去健身廣場鍛煉,沒想到現在我們也可以和城里人一樣,吃完晚飯可以到廣場上跳舞、健身鍛煉。”吉山村的多項惠民實事獲得了村民群眾的一致稱贊。
為方便出行,提升村內整體居住環境,今年5月份,經過張鵬程和李文波積極聯系協調,籌集資金130萬元,對村內2萬余平方米的道路進行了硬化,硬化道路延伸到家家戶戶門口,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行路難和臟亂差的問題。
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有聲,村莊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抓黨建、解難題 服務群眾辦實事
“第一書記的到來使我們村里大變樣了,現在我們每月定時召開黨員會,‘主題黨日’等活動使黨員的素質提高了,我們這些村干部的干勁也更足了。”提起村里的變化,吉山村“兩委”成員張中國激動不已。據介紹,自從選派到村里任職起,張鵬程和李文波兩位年輕書記就牢記使命,撲下身子,以村為家,把抓黨建作為第一責任,調整優化班子結構,培養積蓄后備力量,健全完善規章制度,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有力增強了任職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黨建工作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前提。幫錢幫物,不如建個好支部,第一書記就像一塊磁鐵,只有把基層黨組織抓起來了,把黨員隊伍的素質提高了,才能凝聚起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強大合力。”在談及自己的駐村工作秘訣時,張鵬程笑呵呵地說。
吉山村共有687戶2356人,貧困戶中已脫貧(仍享受政策)的有36戶74人。“這些貧困戶大多是因病致貧,喪失勞動能力,考慮到村民實際情況,讓他們仍然享受扶貧政策。”面對難啃的硬骨頭,從入村起,張鵬程和李文波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變壓力為動力,千方百計帶領吉山村村民早日脫貧奔小康。
2018年4月,兩位第一書記來到吉山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貧困戶家中,詳細了解家庭成員、經濟收支、致貧原因等相關情況。吉山村有一個特殊的貧困家庭,父親去世,母親患有重病,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僅有正在讀書的女孩與其奶奶相依為命。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張鵬程和李文波馬上去學校看望了女孩。一米六多的身高只有70多斤,看到女孩的一瞬間,張鵬程心疼了。“當時孩子正在讀高三,因為家庭情況,孩子有好多顧慮。當時我就跟孩子說,只管好好學習,其它的不用擔心,生活或是學習上有什么困難,就跟我們說,考上大學后的學費我們來找。”在交流后,張鵬程給了女孩一個堅定的承諾。
女孩也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為了女孩的學費問題,張鵬程和李文波東奔西跑,凡是能夠申請救助貧困大學生的部門,倆人都跑了一個遍,最終為女孩籌得學費兩萬元。學費問題解決了,兩位第一書記又自掏腰包率先在單位組織了捐款,同時積極聯系當地愛心企業資助,順利解決了女孩生活費的問題。
第一書記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不斷改變著村里的生產生活條件,用心用情解決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上學、看病、出行等方面的一個個具體問題,在建設村莊、美化村莊、發展村莊和聯系群眾、服務群眾過程中,提高了抓基層打基礎、做群眾工作的本領,贏得了群眾信任。兩位第一書記真心為民辦實事的行為,也拉近了與村里老百姓的距離。
如今的吉山村,一條條干凈整潔的硬化道路延伸到家家戶戶門口,路兩旁的綠化郁郁蔥蔥。
籌資金、引項目 鋪就村民致富路
當村民們還沉浸在居住環境改善的喜悅中時,第一書記又開始為群眾致富增收找路子。胡陽鎮吉山村是一個純農業村,村集體經濟薄弱,老百姓的收入主要依靠西紅柿種植。由于村民們西紅柿種植技術、品種選擇、農藥使用上都缺乏專業指導,辛苦種出來的西紅柿不但產量不高而且行情也不好。由于沒有工副業項目,村集體也是“一窮二白”。
“胡陽鎮是遠近聞名的西紅柿之鄉,吉山村的大多數村民收入也是依靠西紅柿種植,結合村里的現狀,我們就想著依托農業農村部門服務三農的優勢,助力胡陽鎮西紅柿產業提檔升級。”如何依托這一優勢產業,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張鵬程和李文波費了不少心思。
“脫貧致富不僅要‘輸血’,還要‘造血’。剛開始老百姓不太理解,但走出去之后視野開拓了,村民們也就明白了,學習勁頭都比較足。”張鵬程談到村里的“扶貧工程”——省級高效特色農業扶貧項目時說。據介紹,這個農業扶貧項目總投資500余萬元,已投入378萬元,其中省級高效特色農業扶貧項目300萬元、市派第一書記發展集體經濟資金40萬元,建設高標準日光溫室16座、鋼結構拱棚20座;省級土壤連作障礙改良項目38萬元,配備水肥一體化等設備,進一步改良土壤提升地力。
如今,在省級高效特色農業扶貧項目園區,一座座高標準日光溫室、鋼結構拱棚拔地而起。“這個項目占地75畝,總共36個大棚,目前已建成,部分已投入使用,預計全部投入使用后,年可帶來收益50余萬元,增加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村貧困戶人均年可增收1200元。”張鵬程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提升園區檔次,又爭取各類資金100余萬元規劃修建園區路溝渠,目前項目正在實施中,預計9月下旬完工。
“為了園區的建設,兩位第一書記操碎了心,經常通宵寫實施方案,一次又一次地改圖紙、跑部門,費了很多心血,我們都看在眼里。”吉山村“兩委”成員張中國告訴記者,駐村一年多,由于長時間在外面,兩位第一書記都曬黑了,“為了村子發展,兩位第一書記不僅到處籌資金、引項目,還親自動手干活,我們特別感動。就在前些天,由于長時間強降雨和大風,基地大棚里有個壓膜繩壞了,需要更換,為了防止大風把大棚鼓起,張鵬程書記雙手緊緊拉住壓膜繩,兩側手臂都被墻壁劃傷,但他仍然堅持在崗位。”
為提升西紅柿品質,張鵬程和李文波從吉山村挑選出了10位“土專家”,與臨沂市農業農村局專家團隊組成農技服務隊,定期開展形式各樣的農業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活動,同時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培訓,學習西紅柿種植技術。
與此同時,在省級高效特色農業扶貧項目的另一側,一個占地180畝、總投資3500萬元,涵蓋“高效農業種植區、種苗繁育區、產品展示區、農產品加工物流區、有機雜糧生產區、鄉村文化功能區”等6個板塊的吉山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藍圖也已繪就,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基地涵蓋了農業農村部興村強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
如今,張鵬程和李文波更加忙碌了。“我既然來到這里,就一定要真蹲實駐、真幫實促,沉下去、蹲到底,為群眾多干點實實在在的事。”這是張鵬程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說到了,也做到了。
臨報融媒記者趙澤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