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科普知識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入腦入心,期待這樣的科普作品展‘多多益善’。”
“通過這次腫瘤科普展,我學會了如何早期識別身體發出的異常信號,也掌握了很多科學預防知識,回去要分享給家人朋友。”
第28屆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近日在山東濟南舉辦,國內外腫瘤領域專家學者齊聚泉城,分享前沿研究成果與臨床經驗。值此契機,一場聚焦腫瘤防治的“科普秀”——2025人民好醫生腫瘤防治科普行動科普作品展(以下簡稱科普展)也在濟南拉開帷幕,現場人頭攢動,好不熱鬧。觀眾在各個主題科普區域駐足,或仔細閱讀展板上的科普作品,或拿起手機拍照收藏健康“筆記”。原本專業深奧的腫瘤防治知識,在此刻具象為生動有趣的生活智慧。
科普展現場,多位腫瘤領域專家、科普達人分享腫瘤科普的巧思與創新。“三級預防是腫瘤防治的核心策略,做好腫瘤科普工作同樣也要遵循三級預防的主線,針對不同人群制定差異化的科普策略。”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主委、四川省腫瘤醫院林桐榆解釋說,“例如,對于普通大眾,科普內容應側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比如合理膳食、規律運動和戒煙限酒等基礎預防知識,幫助人們建立主動預防腫瘤的意識;對于高危人群,則需要更具針對性的早期篩查科普,講解各類腫瘤的高危因素、早期癥狀及篩查方法,促進早診早治;對于腫瘤患者及其家屬,科普重點應側重規范治療、心理調適及最新治療進展等方面。”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李樂平認為,腫瘤防、篩、診、治、康的全程管理需要多學科協作,而科普工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他舉例說,在臨床中發現很多患者因對腫瘤治療存在誤解而延誤病情,這就需要通過科普將專業的治療理念轉化為患者能聽懂的語言。“腫瘤科普任重而道遠,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們有責任當好科普的創作者和傳播者,讓大家不再談癌色變,能夠科學認識腫瘤,積極應對。”李樂平說。
“科普展不僅是知識的傳播平臺,更搭建了醫患溝通的橋梁,讓專業的醫療健康知識以更親民的方式走進公眾生活,為推動全民腫瘤防治意識提升注入了新動力。”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張濤說,“癌癥是可防可治的,正確認識、及時處理、規范治療是腫瘤防治的關鍵,也是我們開展科普創作的重要選題。希望通過本次科普展,能夠激勵更多醫務工作者創作優質科普,助力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盡早實現。”
作為一名短視頻健康科普創作達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陶思豐現場以《秉承醫者初心,篤行健康科普》為題,分享了自己創作經驗和科普感悟。“科普的意義在于把‘事后救治’變成‘事前攔截’,從而主動規避潛在的健康風險和經濟負擔。同時,有效的科普也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給臨床‘泄洪減壓’。”陶思豐建議,科普創作要秉承醫者初心,耐著性子做科普,不要急于求成。在表達上要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講老百姓想聽的內容,不要急于輸出專業內容。在科普創作過程中要堅守科學循證原則底線,不要人云亦云,誤導受眾。
作為本次科普展的支持方代表,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田勇分享了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助力科普工作的理念與實踐。“齊魯制藥深知,我們的責任不僅在于研發和生產高質量的藥品,更在于積極參與構建從預防、診斷、治療到康復的全方位健康保障體系。科技創新是抗擊疾病的利器,而科普教育則是照亮預防之路的明燈。腫瘤防治僅有好藥遠遠不夠,降低腫瘤發病率、提高早診早治率,科普宣傳與疾病教育必須走在前面。”田勇表示,未來,齊魯制藥將積極支持腫瘤防治科普事業,讓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力量的科普精品,造福更多百姓。
在“科普大家談”環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柳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袁瑛、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李健、北京大學首鋼醫院李明、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斯璐、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李永恒、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孫燕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于夢媛等腫瘤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圍繞“腫瘤科普創作要點”“提升醫務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積極性”“人工智能賦能科普工作”等議題展開探討。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腫瘤科普工作需要持續創新傳播形式與內容載體。同時,通過人工智能問答機器人、個性化科普內容推送等手段,能夠實現科普服務的精準化與便捷化,滿足不同個體的健康需求。此外,還應建立健全科普激勵機制,鼓勵更多醫務工作者投身科普創作,真正讓腫瘤防治知識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守護公眾健康的堅實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