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25-08-31 15:17:08
原標題:德州讓紅色資源 “活” 起來 “火” 起來
來源:大眾日報
原標題:德州讓紅色資源 “活” 起來 “火” 起來
來源:大眾日報
□記者 張海峰
通訊員 曹 宇 報道
本報德州訊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德州市各級充分發揮紅色資源深厚的優勢,積極組織開展紀念緬懷、紅色宣講、足跡尋訪等特色文明實踐活動,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火”起來,讓偉大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為干事創業、加快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7月份,德城區委黨史研究中心赴陜西省富平縣,開展“追尋紅色印記,致敬抗日英雄”主題拍攝活動,通過實地采訪英烈親屬,深入座談交流,挖掘曾在德州地區多次清除漢奸、懲處敵寇的抗戰英烈石嘉植的英勇事跡,采集到大量珍貴素材。年初,夏津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陪同孫書貴烈士家屬赴河南湯陰縣烈士陵園開展異地祭掃,瞻仰了烈士墓區和紀念館……
禹城市委黨史研究中心深入開展紅色文化挖掘,與德州市軍史作家陳璞平以及德州市廣播電視臺、禹城市融媒體中心的記者組成聯合尋訪調研組,趕赴江蘇蘇州采訪禹城大戰參戰老兵崔健,并將長篇紀實文學作品《最后一戰》贈送給他。他們還邀請山東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許晨一起,就紅色文化挖掘開展專題調研。
今年以來,寧津縣文化旅游事業發展中心創新打造“理論+實景”雙課堂教育模式,將史料研讀與現場體驗有機融合。通過流動展覽和專題黨課兩大載體,把紅色故事、歷史事件與實景體驗深度結合,沉浸式教育打破了傳統黨性教育的時空限制,讓黨員干部在歷史場景中感悟初心使命,在精神傳承中強化責任擔當。他們還計劃于9月3日重磅推出《正義審判——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史實特展》。
在慶云縣嚴務鄉柴林莊村,村民石金超自籌資金建起的“圖書館”中,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展品,訴說著柴林莊村的紅色歷史。抗戰期間,柴林莊村涌現出100多名黨員,18名烈士,劉格平、王之翰、肖華等40多位將領曾在這個村工作生活。石金超歷時5年,收集各類紅色書籍和展品,義務講述紅色歷史。近日,在平原縣王鳳樓鎮的“無名英雄紀念碑”前,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黨課,德州市優秀“五老”代表牟書會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抗戰中諸多與平原縣相關的故事,還展示了很多珍貴的照片和實物。陵城區鄭家寨鎮大宗家小學退休教師康照林,則在大宗家戰斗紀念碑旁設立了“工作室”,為來訪群眾講解抗戰故事上百次。
6月30日,武城縣老城鎮組織部分小學生到烈士故里——戚莊村開展紅色研學活動。活動中,學生們觀看了戚夯、戚烽烈士英雄事跡宣傳片,開展紅色故事誦讀,到戚莊村村史館參觀。戚莊村通過繪制紅色彩繪墻、修建村史館、表演紅色文化節目等方式,形成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
“我是放牛娃出身,15歲成為了一名八路軍……”初秋時節,德州天衢新區長河街道中茂家園小區活動廣場的大樹下,一位精神矍鑠的九旬老人為孩子們講述自己當年參軍的故事。老人叫張天云,在長河街道組織的“聲動長河·薪火相傳”板凳宣講活動中擔任義務講解員。“當敵人得知被困者是他時,扒開屋頂,掏出手榴彈,拉著引線逼他投降……”來自德州天衢建設發展集團的張悅,則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余志遠烈士的故事。6月開始,“紅動天衢”2025年紅色故事講解大賽在天衢新區舉辦。今年以來,天衢新區搭建宣講新平臺,活化理論宣講形式,探索紅色宣講新模式。
8月28日,掩映在棗林深處的冀魯邊區革命紀念館內,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將參觀者帶回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樂陵市朱集鎮大常村黨支部書記趙云海說:“對先烈最好的告慰,就是把家鄉建設好,讓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他們將紅色精神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黨支部領辦創辦紅棗合作社,實現棗樹統一管護,組建專業管理服務隊,與山東郵政合作開展“鮮棗網上預售”,在棗樹下種植油菜花、中草藥、辣椒等百余畝,拓寬了增收渠道。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