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2025-09-03 20:34:09
原標題:煙臺依托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加快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原標題:煙臺依托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加快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來源:大小新聞客戶端
浩瀚的海洋是潛力巨大的“藍色糧倉”。海洋漁業既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途徑。
踐行大食物觀,我們既要向陸地要食物,更要向海洋要食物。煙臺依托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大力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加快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2024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199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突破1300億元。
珍稀海魚“游”向市場
八月的萊州灣海風輕拂,山東海洋明波水產“藍鉆一號”生態圍欄內,一場屬于“深海精靈”斑石鯛的豐收正式開啟——8萬余尾身披黑金斑點、狀若繁星的珍稀斑石鯛,已整裝待發,即將奔赴市場。
這些被譽為“夢幻之魚、刺身絕品、磯釣之王”的斑石鯛,不僅是海洋饋贈的天然瑰寶,更是科技賦能與生態養殖碰撞出的藍色經濟碩果。
斑石鯛因肉質獨特、生長環境要求高,長期受困于野生資源稀缺。山東海洋明波水產以 “大食物觀”為引領,成功突破斑石鯛人工繁育技術,建成全國唯一的專業化繁育基地,扭轉了依賴野生資源的局面。
依托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山東省名優魚類生物育種技術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企業進一步構建起“苗種繁育—商品魚養成—食品加工—終端銷售”一體化產業鏈,通過深耕種業“芯片”,不僅讓曾經稀缺的斑石鯛端上尋常百姓餐桌,更以超80%的全國市場占有率奠定了產業主導地位,成功入選“山東知名品牌”“好品山東”名單。
斑石鯛的優質品質,離不開“陸海接力”養殖模式的堅實保障。魚苗先在陸上基地完成精心選育與早期培育,待體質強健后,再轉移至萊州灣深遠海大型生態圍欄中自然成長。這里水質純凈、空間廣闊,既最大程度模擬斑石鯛原生自然環境,又配備精準自動投餌與嚴密環境監測系統,全方位保障魚類生長。這種模式不僅讓斑石鯛保持外形美觀、活力充沛的特性,更使其肉質積累了豐厚的膠原蛋白,口感細膩鮮香、營養價值高,成為刺身與高端湯品的優選食材。
在保障品質的同時,綠色低碳理念更被貫穿于養殖全流程。企業首創的全封閉循環水養殖系統,實現節水95%、節能69%、廢棄物減排95%以上的顯著成效;在海洋牧場建設中,還大力投放人工魚礁,探索“貝—藻—參”多營養層次立體養殖模式,助力海域生物資源量增長2.6~3.4倍。正是這份對生態修復與資源養護的堅持,不僅讓企業獲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更為斑石鯛的純凈風味筑牢生態根基。
明波水產的斑石鯛產業,正是煙臺現代海洋漁業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如今,除了斑石鯛,明波水產的養殖車間里還有不少“稀客”,云龍石斑魚、金虎雜交斑、黃帶擬鯵等30多個海水魚品種,均在此實現國內首次人工繁育,持續刷新著煙臺水產種業的“創新清單”。
從浪尖到舌尖的價值躍升
現代海洋漁業的高質量發展,還需“養殖端”與“加工端”協同發力,推動水產品實現從深海到餐桌、從浪尖到舌尖的價值躍升。在煙臺海和集團的觀光車間,0℃以下的恒溫環境中,全透明可視生產線清晰呈現水產加工全流程:工人在操作臺前“一刀一鑷”專注作業,切塊環節力求厚薄一致,挑刺步驟做到一根不留,分揀時按部位、規格快速分裝,每一步都盡顯專業。
“每天進廠的魚必須當天處理完,既要保證新鮮,更要守護餐桌安全。”海和集團副總經理劉仁德介紹道。目前,企業已建成10個符合國際衛生標準的現代化水產品加工廠,年加工出口水產品能力超2萬噸,不僅與日本豐田通商等國際企業建立穩定合作,國內市場產品銷售額也已突破1億元。
從碼頭卸魚到急凍裝箱,全程冷鏈保障新鮮;從定制海鮮禮盒到高品質金標海參,多元產品覆蓋需求;從本地商超專柜到全國電商平臺,銷售渠道持續拓寬——海和集團構建起從“海”到“桌”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除了在加工工藝領域精耕細作,煙臺水產加工企業還以創新研發為抓手,讓海洋食材的多元價值得到進一步釋放。“我們從2021年便啟動了鮮燉海參的研發,在口味調配、食用便捷性提升、感官體驗優化、保質期延長等方面反復嘗試,經過無數次調整,最終推出這款產品。”煙臺悅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進介紹的鮮燉海參,正是企業針對市場需求創新的代表。
煙臺東宇海珍品不僅構建起覆蓋海參、扇貝的全產業鏈產業版圖,更通過自主研發拓展產品邊界——推出海參預制菜、發酵海參酒、海洋活性肽化妝品等30多款跨界產品,以“食品+健康+美妝”的立體化產品生態,重新定義海珍品矩陣。目前,企業在全國布局200多家門店,年精深加工產品產值即將突破6000萬元。
縱觀煙臺水產加工領域,傳統與創新交相輝映:既有傳承百年的“蓬萊小面”魚鹵秘方,堅守老味道的匠心,也有全球領先的-196℃液氮鎖鮮技術,留住食材本真。如今,海參加工已衍生出即食、凍干、肽粉等多個品類,鮑魚更借助活體運輸技術,48小時即可直達日韓高端市場,讓煙臺海味走向世界。
構建現代海洋漁業新格局
煙臺依海而生、向海而興,海洋資源稟賦優越,管轄海域面積1.1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1071公里。近海漁業生物品種200多種,有捕撈價值的100余種,主要養殖品種包括海參、鮑魚、扇貝、對蝦、名優海水魚類、海帶,是全國重點漁區和優勢水產品主產區。2024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199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超過154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1300億元。
近年來,煙臺依托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大力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加快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推進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向規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截至目前,累計建成深遠海養殖設施34座,年可產魚類1.5萬噸。農業農村部中國水產流通加工協會授予我市“中國深遠海養殖之都”稱號。
海洋種業是現代海洋漁業的“芯片”,其創新突破對產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目前,煙臺已規劃布局黃渤海新區水產種業基地創新發展核心區、東部魚參藻種業集聚區、西部魚貝種業集聚區、南部魚蝦種業集聚區、北部海珍品種業集聚區;持續深化同海南自貿港的種業合作,突破紅瓜子斑養殖技術,實現東星斑苗種批量化繁育;在全省率先開展6處深遠海大規格魚類苗種繁育基地建設,年培育大規格魚類苗種1200萬尾以上。今年新增1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安源2號”,總數達到24個,約占全國海水新品種的1/6,種質創新實力持續領跑。
從“種業創新”到“養殖升級”,煙臺現代漁業發展環環相扣。持續推動水產養殖綠色高質量發展,以生態高效為導向加快養殖業轉型。大力推廣工廠化養殖、海珍品養殖、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等模式,示范應用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在全省率先啟動海上養殖容量評估,對萊州灣、長島周邊及市區東部重點海域養殖承載力開展科學測算,以此合理調控養殖密度、優化養殖結構;在陸域內陸水庫實施“放魚養水”工程,通過鰱、鳙、草魚等品種的生態養殖,實現水域生態保護與養殖效益的雙贏。
抓好水產品加工與流通,讓漁業產業增值落地見效。在加工端,我市堅持市場導向,推動產業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在黃渤海新區、龍口市等地形成特色水產品加工集聚區,全市規模以上水產品加工企業已達135家;在流通端,加大水產批發零售體系建設,完善倉儲物流基礎設施,為水產品走向“百姓餐桌”提供有力保障。
品牌是產業價值的“放大器”。煙臺圍繞品牌培育、推廣與升級持續深耕發力,讓“煙臺海參”這一特色品牌釋放更大動能。2025年,山東省海參產業聯盟在我市成立,“膠東刺參”區域公用品牌標識及《“膠東刺參”標識使用管理辦法》發布,我市企業代表當選聯盟會長、秘書長。我市成功舉辦2025世界海參產業(煙臺)博覽會暨海洋食材展,在一二線城市開展“鮮美煙臺 好海好鮮”煙臺名優海產品系列推介會,建設線上“京東·中國特產·煙臺海參館”,持續提升“煙臺海參”的品牌影響力與市場競爭力。
遼闊海洋變身“藍色糧倉”,深海美味“游”上百姓餐桌,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勢,煙臺在建設“藍色糧倉”的號角中揚帆正勁,向著經略深藍的目標穩步前行。
YMG全媒體記者 宋曉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