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里的山東抗戰》攝像:劉樹
2025年5月29日傍晚,天剛剛暗下來,正值密度時刻,中共膠東特委舊址的屋子里亮著暖光,屋外清冷的環境與室內的暖光形成鮮明的對比。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作為本紀錄片《檔案里的山東抗戰》的攝影指導,我該如何把握好檔案、抗戰和畫面之間的關系?這不僅是一項簡單的拍攝任務,更是一項政治任務。
第一:艱苦條件下,輕裝簡行。
在攝影機選擇上,我們選擇了兩臺索尼A7S3作為主機位,大疆POCKET作為輔助機位,燈光我們選擇了三盞愛圖仕的60x作為主燈。在拍攝中共膠東特委舊址這個場景時,我們提前構思好了燈光方案,由于這個環境沒有電源,愛圖仕60x這盞小燈的優勢就發揮了出來。我們直接把三盞愛圖仕60x接到了電小二上,60x的功率很低,一個電小二可以讓三盞燈半功率運行三個小時。在日落前半個小時,我們把三盞燈架到窗戶邊,我站在院子里看著調好光位,調好燈光的色溫,在院子里架好攝影機機位,調好攝影機參數,把色溫調向偏冷,等待密度時刻的到來。天色逐漸變暗變冷,索尼A7S3的原生高感光在這里發揮了優勢,周圍環境沒有任何光源,暖色的主光從特委舊址的窗戶里透出來,與周圍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形成冷暖反差,這不僅僅是畫面中一束簡單的暖光,更是在當時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中共膠東特委給當地人民帶來的曙光。
第二:靜物拍攝,細節和光影決定成敗。
在總導演朱軍老師的親自帶隊下,我們對臨沂、泰安等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拍攝,在肥城市檔案館,我們拍攝了一組我軍繳獲的日本軍刀、頭盔等文物,在這個場景的拍攝中需要通過拍攝這些文物的質感和細節來展現日本侵略者的兇狠。在這個場景中,我們使用了一大塊大黑布作為背景,一方面在白天拍攝,黑布可以擋住窗外來的光線,方便我們布光,另一方面還可以作為一個純黑的背景,拍攝時把主體突出出來。在燈光設計上我們在軍刀的背面打上了一束硬的冷光,軍刀正面稍微用小燈提亮展現細節。鏡頭選擇了一顆90毫米的微距鏡頭,拍攝時可以非常貼近軍刀、頭盔,展現物體上的細節,強硬高反差的光線也使得頭盔上的裂痕細節更為立體,軍刀的刀刃會顯得更加冰冷和堅硬。
回顧這段拍攝歷程,每一個場景和畫面都成為了我們珍貴的記憶。我們用鏡頭記錄下的不僅僅是歷史的片段,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山東抗戰的歷史,銘記先輩們的功績,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