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8-09 17:46:08
“這些年一直在外面住著,只有回到這里,才算是回家了。”7月23日,在歷城區王舍人街道陳家張馬東村(以下簡稱“陳東村”)的臨時村委會,村民蘇樂貞感慨地說道。
從過去遠近聞名的落后村,到如今民心齊聚的溫暖之家,陳東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走出了一條組織、人才、文化振興的幸福路。
選好組織帶頭人 如今舊貌換新顏
“夏天水里蹚,冬天冰上滑”。這是過去陳東村的真實寫照,由于種種原因,陳東村集體經濟收入、農村人均收入、基礎設施建設遠低于周邊平均水平。
2014年10月,陳東村新一屆班子上任。
“當初回村的時候,我抱著一個信念,就是想為村里作點貢獻,回饋老少爺們,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陳東村黨支部書記陳宗波對記者說。
2014年,陳宗波放下手頭的建材生意,回村競選成為陳東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陳東村是名副其實的落后村,“黨支部對黨員群眾沒有凝聚力,開個會都沒人參加,管理混亂,更別提為群眾服務了。”面對眼前的困境,陳宗波明白,凝聚黨員群眾人心,才是萬事開頭的關鍵。
接下來的日子里,陳宗波挨家挨戶走訪黨員,多方征求意見,利用兩個月的時間把全村黨員走訪一遍,并解決了群眾反映突出的遺留問題。
“村里的臭水溝要解決。”
“別的村都有個標志,來到咱村都找不到地方,咱村該豎一個牌坊。”
“要搞建設搞發展,首先要解決村集體收入來源問題。”
一個一個問題擺在新一屆班子面前,干要先找到突破口。村里臭水溝污染多年,村民強烈期盼改變,先拿它“開刀”。“轟隆隆……”在走訪的同時,新一屆班子不等不靠,臭水溝邊響起機器聲,污水很快被一抽而空,清水沖刷,隨后,村里低洼路段的厚冰全部被破除,“首仗”告捷,“新班子真干事,干實事!”村民們刮目相看。
隨后,梳理村集體“三資”,盤活村集體經濟,將閑置的土地、房屋合理流轉租賃……當年,陳東村集體收入就達到40萬元,到了年底,全村60歲以上老人都收到來自村集體的米面糧油等節禮。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修道路、裝路燈,村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老百姓心氣順了,村風正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強了,戰斗力得以充分展現。2016年,張馬片區啟動拆遷,不到30天的時間,全村428戶村民全部拆遷完畢,拆出了“陳東速度”。人才回巢帶新風懇談會議立新功
村子拆遷了,百姓住得遠了,但黨員干部隊伍不能散,為群眾服務不能減。
2016年底,陳東村歷史上第一次黨員村民“懇談會”召開,村“兩委”成員、黨員、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濟濟一堂,談陳東、論陳東,針對陳東村當前的問題和未來的方向,直面問題,集思廣益,逐漸明晰了陳東村下一步的發展方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一下黨的十九大精神。”在陳東村黨員活動室內,陳曉嬌正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黨員講黨課。
陳曉嬌是一名教師,更是陳東村的一名黨員,每到空閑時間,她都回到陳東村,為黨員宣講黨的新理論、新思想、新政策,陳曉嬌說:“我出生在陳東村、長在陳東村,對陳東村有特別的感情,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在一次黨員代表“懇談會”上,在了解到村黨組織黨員學習不盡人意時,她主動認領了“理論宣講員”的崗位。
在另一間辦公室,陳宗強正緊盯電腦屏幕操作著。
他說:“新時代要求黨建信息化、數據化、專業化,我的專業和我積累的經驗能力正好符合要求,所以,平時有時間我就過來幫助黨支部建立黨員數據庫,完善黨建數據信息,讓基層黨建工作智能化。”
“本土人才更容易扎根鄉村,把所有心思撲在家鄉建設上。”陳宗波說,人才就是一切,通過黨支部與黨員面對面的一次次懇談,暢通了黨員與支部的聯系,為人才提供了平臺,黨員為村里服務的熱情日益高漲。陳東村已經有十余位年輕人才回村“報到”,而陳東村黨支部則為年輕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為每一名回巢的年輕人提供適合自己的平臺,讓年輕人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
文化聚力新風尚 文明實踐有新意
陳東村是拆遷村,村民散居各處。然而,村民的心卻始終凝聚在一起,經常利用閑暇時間到臨時村委會小院走一走。在村民們看來,雖然老房子拆了,但位于村莊原址的臨時村委會小院儼然成為村民們心中“家”的寄托。
“咚咚鏘”,每到周末,陳東村村委會的小院里都充滿歡聲笑語,說小品的、跳舞的、唱歌的,吹拉彈唱好不熱鬧。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黨支部搭臺,群眾自愿報名,自發組織了一場文藝演出,9月17日正式開幕,這一陣我們正在抓緊排練呢!如今的陳東村滿滿的正能量!”退休教師孫靈娣老人今年70多歲,是陳東村文藝演出隊的發起人之一。拆遷之后,大家都分散著住,但總想著老街坊們能有機會在一起聚一聚、說一說,就組建了一支文藝隊。時間一長,參與的人越來越多,村里也給予了很大支持,現在演出隊的成員已經達到七八十人。“在新時代,感受到的是社會發展的活力,我們要用我們充滿活力的表演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展現陳東村的精氣神兒!”目前,陳東村一共有四支演出隊伍,涵蓋了合唱、舞蹈、模特走秀、表演唱等表演形式。
陳宗波告訴記者,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的文化需求也提高了,發展過程中,陳東村始終不忘村民文化修養提升這個重要環節,把文化創建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隨著演出隊成員逐漸增多,村里將村委會小院修整出來作為排練場所。小院已然成為陳東村的文藝大舞臺、文化大講堂。嘹亮的歌聲在小院唱響,訴說著群眾心中的感恩,更唱出了對美好新時代、幸福新生活的向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