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8-17 08:47:08
每當火災、塌方、地震等災難發(fā)生的時候,總會出現(xiàn)英勇的消防員在逃生通道逆行的背影,這些帥氣的逆行者,有的風塵仆仆再次歸來,有的一去不回只留背影。沒有災難的時候,我們的身邊也有可愛的逆行者,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就有這么一位:與嫌棄的路人和放棄的親人逆行,他不斷接近流浪者;與流浪者本人逆行,你茫茫不知歸路,他卻要找到你出發(fā)的地方,他一直都在“最酷逆行”……他就是“最美基層民政人”“齊魯和諧使者”劉飛鵬。2019年4月29日,山東省總工會授予劉飛鵬“富民興魯勞動獎章”。
“手榴彈”炸在腳下,也擋不住我的逆行
“這孩子,仁義。”濱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呂景華這樣評價劉飛鵬。
樊家市場有位姓封的老人,患有精神疾病,脾氣暴躁,露宿街頭八九年,生活來源主要依靠菜市場的“下腳料”、附近群眾的“好心”以及救助站的“夏季送清涼”“冬季送溫暖”。封老漢的家封楊村距離樊家市場只有30公里,但他堅決不回家,家人多次來接,但遭遇的是他的又打又罵。時間長了,家人再也不敢來,也不愿來接他回家,漸漸將其遺忘,老人家在市場上度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家人可以遺忘,但救助站不敢忘記,封老漢一直是劉飛鵬的心頭病,在街面巡邏時會照顧到他,假期逛街買菜也會拐個彎看看他。當然,劉飛鵬換來的并不比老人子女好多少,橫眉冷對、惡語相向是這位患病老人與這個世界的唯一交流方式。
2016年1月24日,氣溫驟降到零下22攝氏度,這是濱州從未有過的極寒。救助站雖然已經給老人提供了棉被、棉服,但老人出現(xiàn)了凍傷,這樣的日子很有可能是他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后一天。晚上8點,劉飛鵬與同事再一次站到老人面前。喝醉酒的老人見到“趕不走的蒼蠅”,突然大喊“我的手榴彈呢?”,隨手抄起還有酒的酒瓶砸向“蒼蠅”,酒瓶在劉飛鵬的腳邊炸開了花。劉飛鵬“發(fā)狠”地說:“這么冷的天不能不管你!”他立即致電封老漢家人,并聯(lián)系公安、醫(yī)院等有關部門。在民警的監(jiān)督幫助下,他們將老人送到醫(yī)院,安全地度過了濱州最冷的一天。凌晨1點,劉飛鵬與同事到家時,他們的雙腳被凍的幾乎失去知覺。
“每個菜市場都是救助站的辦公室”,從事救助工作多年,劉飛鵬得出了這樣的經驗。與封老漢類似,李淑芬老人也患有精神疾病,長期在徐家市場露宿,子女同樣放棄了請母親回家的念頭。劉飛鵬不敢放棄,在社區(qū)、居委會、李淑芬家之間跑來跑去,左右開弓,最終各方都妥協(xié)于他的“執(zhí)著”,李淑芬子女對他說,“你做得比我們這些子女都好!”經過一年的努力,李淑芬進入濱州市優(yōu)撫醫(yī)院接受治療。2016年以來,劉飛鵬參與救助了20名街面長期流浪人員,均得到妥善安置。
“無名氏”不知來處,難不住我們的逆行
“你忘了你是誰,也要送你回家。”2014年6月,濱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女性流浪乞討人員,她患有精神疾病,說話含糊不清,除了口音外毫無線索,“送這位大姐回家”比破案還難,站里做好了她長期滯站的準備,劉飛鵬也選擇了暫時放棄,但滯站大姐與他熟絡起來后,有時會斷斷續(xù)續(xù)、模模糊糊地聊聊天,偶爾會開個小玩笑。雖然沒再抱多大希望,但聽到含含糊糊的類似“王秀俊”的發(fā)音,劉飛鵬一激靈,職業(yè)直覺告訴自己這是一條線索。他與同事立即聯(lián)系公安部門進行人口信息篩查,根據這三個模糊的發(fā)音,整理了十幾種可能的組合,排查出了省內十余個疑似身份。一個接一個的核對后,最終確認王秀俊是商河縣賈家村人。此時,王秀俊已離家13年,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第二天,王秀俊的兒子跪著撲倒在母親懷里失聲痛哭:“娘啊,13年沒見到你了,終于找著了。娘啊,你可甭再跑出去了。”少年時就失去母親的劉飛鵬站在一旁,不禁感嘆,“生命的路不能逆行,回家的路可以逆行。”
2016年,流浪乞討人員朱世瓊被市救助站救助并托管在市優(yōu)撫醫(yī)院,她不僅精神有問題,連口音也讓人聽不清。2017年3月,劉飛鵬與同事通過瀏覽“寶貝回家”網站,初步判斷朱世瓊可能是云南或四川人,確定了名字“朱世瓊”(發(fā)音)、老家“上花山” (發(fā)音)等信息。他們開始泡在網上,不停地發(fā)視頻、音頻給各地的網友幫助尋找信息,請全國各地的救助站幫助協(xié)查,最終確定了她的家庭住址在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松坪鄉(xiāng)下海子村腰店子小組。朱世瓊在外流浪21年,離家4000里,劉飛鵬與同事用1年的時間找到了她出發(fā)的地方,用6天的時間逆行了她的流浪之路。當親人抱著朱世瓊留下喜悅的淚水時,也給劉飛鵬的逆行畫下了圓滿的句號。
濱州市民政局要求工作人員上班期間原則上不得使用手機,但濱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卻是例外。為了幫助流浪乞討人員找到回家的路,他們經常在工作期間刷抖音、刷頭條……近年來,濱州市救助管理站積極實踐“互聯(lián)網+尋親”模式,取得了累累戰(zhàn)果,河南平頂山的吳根、山東萊蕪的陳玉梅、陜西漢中的陳菊蘭等100多名長期滯留人員,在劉飛鵬與同事的幫助下,全部安全返回家中。濱州市救助管理站連續(xù)多年榮獲《今日頭條》“年度榮譽合作救助站”。
“吐白沫”在我身上,也擋不住與你同行
多年來,劉飛鵬“周游列國”,先后護送受助者去過河南、遼寧、云南、貴州、四川、黑龍江等省。2016年6月,劉飛鵬護送云南籍救助對象肖金鳳返鄉(xiāng),肖金鳳在火車上突發(fā)癲癇,口吐白沫。劉飛鵬沒有猶豫,撲上去用身體保護好肖金鳳,同時艱難地掏出早就準備好的藥物喂給肖金鳳。列車也啟動應急機制,在乘務人員的幫助下,肖金鳳漸漸地恢復正常。長途跋涉54個小時,劉飛鵬雖然瞇起眼睛打過盹兒,但他一分鐘都沒敢沉睡。
大學畢業(yè)之后,劉飛鵬不再為玩游戲而熬通宵了,但好多事情還在等著他通宵達旦。2014年10月,一名威海籍受助者在站期間,突然精神病發(fā)作,驚聲尖叫并要跳樓。劉飛鵬發(fā)揮特長,與他拉家常、講道理,循序漸進地安撫他的情緒。待他情緒穩(wěn)定后,劉飛鵬不敢離開一步,一夜未眠,一直等到其家人到站將其接回。被救助人父親看到孩子及劉飛鵬的紅眼后,掏出錢要向劉飛鵬表示感謝,被他推回了。
并不是每一次救助都能獲得成功,城市角落里還有很多“不許靠近”的流浪者,救助站里還有很多“不知歸處”的無家者,但濱州市救助管理站和劉飛鵬的秉性就是逆行,“都嫌棄你、放棄你,我也要靠近你;你自己可以忘記來時路,我們卻要找到你出發(fā)的地方,逆行你來時的路,送你回家。為了你的家和等你的人,我們選擇逆行”。
(作者單位:濱州市民政局)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