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25-08-28 19:34:08
原標題:濟南市四院成功開展微創消融術,解除患者暈厥困擾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原標題:濟南市四院成功開展微創消融術,解除患者暈厥困擾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蕊 通訊員 陳麗艷 王燕 實習生 錢璽羽
近日,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三科采用最新的心臟迷走神經節消融技術,成功為一位反復暈厥的老年女性患者解除了困擾。負責實施此次手術的李秀峰主治醫師介紹,心臟迷走神經節消融術是通過安全射頻能量對心臟的迷走神經節適度調控,降低神經興奮性,從而改善因迷走神經過度反應導致的暈厥,是一項新技術。
72歲的劉女士因“反復暈厥”慕名前往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就診。她回憶,年輕時起就常突發乏力、頭暈,甚至暈倒在地,數秒鐘后可自行蘇醒,曾多次在當地醫院就診,卻始終未能明確病因。最近一年來,暈厥發作愈發頻繁,嚴重影響生活,其家人需要時刻照護。隨后,她來到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心內三科,找到岳文偉主任就診。經詳細問診,岳文偉主任判斷劉女士的暈厥很可能是反射性暈厥,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血管迷走性暈厥(vasovagal syncope, VVS)。血管迷走性暈厥是指特定的觸發因素引起機體短暫的自主神經調節異常,一般由直立姿勢、疼痛、情緒緊張等因素誘發,導致靜脈回心血量減少,心排血量降低,而自主神經調節卻出現矛盾性反射,最終導致心率或血壓的下降,引發一過性全腦供血不足,從而誘發的暈厥。
直立傾斜試驗是確診血管迷走性暈厥最有價值的檢查手段。這是心血管內科的一項特殊檢查,在實時監測患者心率、血壓的基礎上,通過傾斜床被動改變患者體位(平臥-傾斜站立-平臥),造成人體循環血量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肢分布,引發人體的神經介導反射活動,并結合藥物等手段進行誘發。該試驗在疑似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直立性低血壓、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征、直立位高血壓、心因性假性暈厥、自主神功能衰竭、不明原因的反復跌倒、癲癇等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有著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濟南市第四人民醫院心內三科為全國首批“暈厥單元中心”,已常規開展直立傾斜試驗多年,憑借經驗豐富的醫護團隊,為眾多暈厥患者做出了精準診斷。
劉女士的直立傾斜試驗檢查呈現陽性,印證了岳文偉主任醫師的判斷。李秀峰主治醫師介紹,血管迷走性暈厥的傳統治療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及心臟起搏器植入。但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實際效果往往不理想;心臟起搏器植入對部分心臟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暈厥有效,但因屬于有創植入手術,不少患者難以接受。
近年來,心臟迷走神經節消融術為血管迷走性暈厥的治療提供了新選擇,通過消融心臟表面的迷走神經節改善心動過緩及竇性停搏,以延緩或避免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減少暈厥的發作。經導管心臟迷走神經節消融術為局麻下的微創介入手術,無需植入任何器械裝置,實現了“介入無植入”,能顯著提升這類患者的生活質量。
迷走神經節消融是一種新興介入治療手段,主要用于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及部分由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引發的心律失常。迷走神經節消融通過安全射頻能量作用于心臟周圍的迷走神經節叢(Ganglionated Plexi, GP),抑制迷走神經的過度興奮,進而改善患者的癥狀。迷走神經節叢主要分布在左心房的外膜脂肪墊中,這些神經節叢通過調節心臟的自主神經活動,影響心率和心臟傳導。心臟至少有7組固有的自主神經節叢,分布廣泛且可能互相影響。其中5組主要自主神經節叢分布于左心房肺靜脈口周圍,包括左上、左下神經節,左側神經節,右前神經節,右下神經節。研究表明左上神經節、左下神經節、右前外處的神經節叢消融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和緩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靶點,近遠期治療效果好,可有效抑制暈厥復發。
在山東省立醫院劉同寶教授的指導下,岳文偉主任手術團隊通過高精密度的心臟內膜面標測,探明患者心臟中迷走神經的分布后進行了精確局灶消融,分別消融左房左上、左下、右前和右后神經節。手術僅耗時1.5小時,術前患者平均心率60次/分,術后平均心律75次/分,比術前增快了20%,消融后患者文氏點從400提升到350;整個消融過程既快速又安全,未對周圍組織造成明顯損傷,患者術后8小時即可下床活動。
李秀峰主刀醫師介紹,血管迷走性暈厥十分常見,可發生于各年齡段,以年輕人多見,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1.5倍。絕大多數血管迷走性暈厥為良性,不會造成嚴重后果。目前針對這類患者最主要的干預方式是生活方式調整,以減少和預防暈厥發作。而對于反復發作、暈厥前驅癥狀不明顯,且直立傾斜試驗提示心臟抑制性或混合型的患者更適合行心臟迷走神經節消融術治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