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8-01-10 11:09:01
太極拳,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拳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縣,太極拳頗受市民追捧。當中,更有不少習練太極拳的佼佼者,今年40多歲的潘黨軍便是其中之一。
“太極拳含蓄內斂、以柔克剛、行云流水的拳術風格,可以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于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對于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說起太極拳,已經習練20多年的潘黨軍滔滔不絕,講述著他與太極拳的不解之緣。
學拳:從“藥罐子”到矯健小伙
初見潘黨軍,只覺他神采奕奕,走起路來步履輕快,一看便知是常年習武之人,那犀利的眼神更是練武之人所特有的。當他凝神靜氣練習太極拳時,拳架舒展大方,勻緩柔和,輕靈沉穩,剛柔相濟,即使是外行,也能感受到他形動于外、心靜于內,動靜結合的強大氣場。
不過,令人沒想到的是,少年時期的潘黨軍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藥罐子”。“我從小身體就不好,去醫院檢查發現我的血小板低于正常人,小時候經常流鼻血,因此要經常吃藥。大概十多歲的時候,我的身體越來越差,被醫生診斷出腎臟囊腫并積水。”在80年代,醫學還沒有現在這么發達,因此,對潘黨軍來說,這個診斷結果無疑是晴天霹靂。
“后來,家里也是沒有辦法了,就幫我找了一名老中醫調養身體。”潘黨軍說,也正是這名老中醫,讓他與太極拳結下了不解之緣。“老中醫說,太極拳把拳術的形體運動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是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對于調養身體具有一定作用。”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潘黨軍開始習練太極拳。令他沒想到的是,這一練,便是20多年。
或許是練之前并沒有抱多大希望,在習練一段時間后,太極拳對身體的明顯改善讓潘黨軍非常意外,也非常驚喜。“真的沒想到,短短一段時間的習練,我竟然真的感受到太極拳給我帶來的變化。”原來,習練3個月后,潘黨軍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得有力,精神也好了許多,鼻血也流的少了。“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病癥就得到緩解或消除。”對于自己身體的變化,習練太極拳多年后,潘黨軍這樣解釋道。他說,太極拳之所以具有養生保健功能,其奧秘在于“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激發和促進身體在生理、生化和形態結構上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使體質朝著增強的方向上轉化和發展。
不過,當時身體的這一變化,讓潘黨軍徹底成為一名超級太極拳“發燒友”,不僅更加勤奮習練,而且到處求學,想要學到真正的太極拳。“剛開始只是自學,就不知道自己存在哪些毛病,練錯了也不知道。”潘黨軍說,這些年來,他去過福建、武當等地求學。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想辦法向當地的太極拳專業人士請教。后來進入這個圈子后,他發現臺州的太極拳也有許多名家,他便輾轉于臨海、椒江等地潛心學習,還專門請教過侯正賢等太極拳名師,一心只為提高自己習練的太極拳水平。
親身的經歷讓潘黨軍對太極拳的領悟也越來越深了。從初練到后來,對潘黨軍來說,與日俱增的不僅是身體素質,還有他對太極拳的熱情。
悟拳:太極理念與處世之道相融
潘黨軍的師傅是我縣的太極拳名家朱瑤盛。多年來,潘黨軍先后到各地自學楊式太極拳、武當太極拳,喜歡取眾家所長的他,后又正式拜太極拳名家朱瑤盛為師學習武式太極,在習練太極拳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對潘黨軍來說,練太極拳雖然是一項非常辛苦漫長的過程,但也是一種享受。“剛剛開始接觸太極拳,你只是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動作,體系尚未形成。但深入地學下去,你才能領略太極拳世界的博大精深,體會到它的無窮奧妙和魅力。所以,對于初學者來說,重要的是‘堅持’下來。”說起自己習練太極拳的經歷,潘黨軍頗有心得。
“貴在持之以恒”,這是潘黨軍從太極拳里悟出的人生道理。“從我練太極拳以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無論是三九嚴寒,或三伏炎熱的天氣,我從沒間斷,我的生物鐘會叫我準時起床,每天至少要練一個小時的太極拳,我覺得這樣一天就很舒服。哪一天如果沒有練拳,就好像少了點什么。”潘黨軍說,這就是堅持習練后的效果。太極拳由于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所以啊,每天都得習練太極拳,我的身體才會舒服。”潘黨軍笑道。
“其實,練太極拳是在不斷追求人體本身、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協調,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要不斷開闊自己的胸懷,平衡自己的心態,開發自己的智慧,提高自身的修養,強健自己的體魄,這是其他任何一種拳術、健身術所不能比擬的。”20多年的習練經歷,讓潘黨軍對太極拳有了更深刻的領悟。他說,習練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要把太極的哲理融入生活,領會太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道理,在生活工作中避實就虛、圓融處事。
習練太極拳的這么多年,令潘黨軍驕傲的不僅是拳術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為人處世上的變化。“太極拳雖是因技擊而生,卻注重武德修為,講求和諧與化解,其中蘊含的哲理對修身養性有極大幫助。原先我的性格非常急躁,一遇上什么事就很沖動,脾氣也不好,這幾年心態平和多了。”太極拳要一招一式地練,生活也要腳踏實地,對潘黨軍來說,太極不僅是一種養生方式、技擊功夫,也是一種文化、一種哲學、一種修養。
授拳:讓更多人從太極拳中獲益
如今,已有近千人跟著潘黨軍學習太極拳。這些人中,不僅有跟他年齡差不多的,也有不超過20歲的年輕人。此外,他還是安洲明珠小學和外國語學校的太極拳老師。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太極拳技藝,這幾年,潘黨軍又有了一個新目標:傳播太極拳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從太極拳中受益。
“現在的大多數青年人更愿意學習瑜伽、跆拳道等項目運動,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熱愛并學習太極拳。”在平時與太極拳愛好者的交流中,潘黨軍發現,如今習練太極拳的多為中老年人,許多年輕人都認為這是“老玩意”而不愿意學。“我身邊就有不少年輕人,又是練拳擊又是練跆拳道的,其實太極拳才是強身健體的寶貝呢。”潘黨軍解釋說,拳擊類的習練都以強烈撞擊為主,若是習練不當,會造成練拳者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而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可以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等癥狀。
“好東西就應該流傳下去。太極拳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可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沒了。”當意識到太極拳面臨著失傳和斷代的危險時,潘黨軍欣然接受了去學校任太極拳老師的任務,在安洲明珠小學和外國語學校當起了孩子們的“師父”。而且,他因材施教,針對小孩子的學習特點改變教學過程,讓孩子們學起太極拳來更容易。同時,在注重培養拳藝的基礎上,潘黨軍還特別重視他們的武德培養,常教導學生學武的目的并不在于爭強斗狠,是為了強身健體,為了傳承優秀的傳統國粹,在學會拳藝的同時,更要學會做人。如今,看到學校里有了越來越多的“小太極拳迷”,潘黨軍頗為欣慰。
談及愿望,潘黨軍笑著說:“我們這一生,沒有能力去做驚天動地的事情,但是可以把一件小事情做好。太極拳是我的至愛,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瑰寶之一,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它能提高人的生命質量,這種絕學很博大精深,值得我用生命去研究和參悟。我希望通過推廣進一步將國粹發揚光大,讓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并喜歡太極拳,并把它變成全民健身的大眾行為,讓更多的人得到健康和樂趣。”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